刊登日期 : 2022-02-04
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大不相同,春節美食也五花八門。甜蜜蜜的「馬仔(沙琪瑪)」,是很多港人鐘意的春節聚會小食,原來也是一個少數民族過年必備的美食——那就是沙琪瑪的發明者,滿族。此外,滿族過春節還有許多特別的習俗,他們會舉辦甚麼慶祝儀式,是否真的如清宮劇裏所拍攝的那樣?除了「馬仔」,他們還會吃哪些應節美食?一起來看看!
滿族春節美食:馬仔、豆包、餃子
《燕京歲時記》記載,「薩其馬乃滿州餑餑」,薩其馬就是沙琪瑪。這種以糖、奶油、麵粉、果乾等製成的點心,最早是滿人祭祀所用的祭品。滿族入關後,將這種美食帶到北京,逐漸風靡全國。沙琪瑪與黏豆包、驢打滾等,都是滿族過春節必備的點心。

滿族人的春節從農曆臘月二十九開始,連續3天都叫「過年」。年三十這天,家家會備上殺豬菜、酸菜鍋等「硬菜」,必不可少的还有「揣元寶」,也就是吃餃子。
滿族人吃餃子非常有儀式感,一家之主一邊煮餃子,一邊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這時,家裏人要一起應聲:「起來了!」寓意新的一年,餃子和好日子都從鍋裏升起來。小孩子還要爬上高處蹦三下,寓意新的一年要「節節高升」。

特別!滿族春節「窗花」長這樣!
在香港過年要貼春聯和窗花,滿族人的「貼窗花」就與別不同,叫做「掛箋」,也作「掛旗兒」「掛錢兒」、「掛千兒」等等,是將有着吉祥話和圖案的彩色「門箋」貼在家門前,以避瘟驅邪,求吉納福。
「掛箋」最早是用於祭祀,與滿洲八旗的色彩對應,到清朝時演變成春節年俗,盛行於北方地區。

祭祀也是滿族人重要的春節活動,不僅祭祖,祭天,還要祭祀「神鴉」。在許多傳統滿族民居的院子裏,都會有一條高高的「索倫杆(索羅杆)」,春節祭祀時,滿族人在杆頂的錫斗裏放入碎米、豬肝、豬內臟等貢品,供烏鴉、喜鵲食用。

這個特別的春節習俗,與滿族「發家史」有關。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打江山之初,被明朝軍隊追趕到精疲力盡,躲藏在一條溝裏,有一群烏鴉落在他身上,將他整個人遮蔽起來,瞞過了追兵,努爾哈赤這才逃過一劫。滿族後人就將烏鴉奉為神鳥,年年祭祀供奉,以感謝牠們對祖先的救命之恩。
延伸閱讀:春節|深圳南澳「一天龍」 原來有段「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