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1-07
中庸之道是一種處世態度,強調的是不偏不倚,客觀、公正、持平的處世哲學。學者認為,這是在堯、舜、禹時期已建立的處世之道,並在孔子及其弟子之間發揚光大。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南宋理學家程頤曾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另一位理學家朱熹則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就是適度,不偏不倚之意。孔子也提及「過猶不及」之說。孔子弟子子貢曾經問孔子說:子張與子夏這兩個弟子那個更賢能些?孔子回答:子張「太過」,子夏「又不足」。子貢接着問:是否可以說子張更賢能些?孔子卻回答:「過猶不及」。「過」與「不及」一樣,都偏離了「中」的原則。
每個人對一些事情總會有個別的看法及意見,要達「中庸之道」並不容易。不過,盡量聽取正反雙方意見,取長補短,總比偏執一方、堅持激進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