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1-27
近日商場開始換上聖誕裝飾,迎接聖誕節。12月的大型盛事,還有橫跨新年的工展會,其「一蚊雞」吸客、限量福袋等優惠,吸引很多港人搶購心頭好。今天的工展會就如促銷會,但它舉辦的初心跟愛國情懷大有關係。
首屆工展會銷售港貨 支持本地製造業
工展會起源於1930年代,當時內地徵收高關稅,港商外銷困難,因此代表工商業界的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決定開拓南洋市場。1935年參加了新加坡的「第一屆中國國貨展覽會」,銷售的港貨大受歡迎,由此開拓海外市場,亦因而興起在香港舉行展覽會的念頭。
由於當時正值日本侵華,為了喚起港人支持用國貨的熱誠,抗衡購買日本貨,所以1938年2月4日至7日舉辦「國貨展覽會」,40家參展商共86個攤位;可說是首屆工展會。
1930年代至1970年代,當時尚未有大型商場、主題樂園,亦未興建紅館可以去聽演唱會等,香港人的娛樂節目不多,每年逛工展會購物便是不少家庭最期待的合家歡節目。
延伸閱讀:維園66周年 難忘年三十晚行年宵
工展會推超值優惠 自由行遊客也受惠
工展會初期,賣的多數是本地品牌的衣服、電子產品、藥油及工業產品等,其後亦加入了外國品牌。1980年代,香港工業北移到內地設廠,工展會的產品亦開始轉變為賣食品為主,各式糧油食品、麵食、餅乾,甚至參茸海味等。工展會大多在聖誕節、農曆新年前舉行,很多家庭就抱着「預早買年貨過年」的心態,逛工展會大破慳囊,滿載而歸。
工展會的商戶亦深明普羅大眾的消費心態,以不同的優惠策略作促銷,於是各式「一蚊雞」優惠、限價福袋、送贈品等營銷攻略不斷推陳出新,成功地吸引消費者。加上千鿋年代香港開放自由行,工展會更成為了內地遊客購買港產品牌的必到之地,因此規模和入場人數也持續增加。
延伸閱讀:從自由行到一簽多行 看經濟發展與社會摩擦
工展會自1938年至今,已超過80年歷史。參展商由40家增至今年約400家,攤位亦增至850個;初時是給廠家推廣和售賣本地工業產品的展覽會,到現時發展為本地及中外品牌匯集、最大型的戶外展銷嘉年華。或許工展會的傳統本地特色已漸漸退減,但其不斷推動香港的工商業和經濟發展的努力,是不能被抹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