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生而傳奇》:劇情式紀錄片 揭秘敦煌傳奇

編輯︰紀小婷
撰文︰謝小明

  說起敦煌,相信不少人會想起石窟和壁畫,想起那個絲綢之路上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和古代宗教文化的交匯處。「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位處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盡頭,史稱河西四郡之一。不過,敦煌的輝煌並非一天形成,而是經過多代人多年的建設和犧牲才最終成就。《敦煌:生而傳奇》透過展示不同時期人物與敦煌之間的故事,從人的角度出發,訴說傳奇敦煌如何誕生。

《敦煌:生而傳奇》:追溯歷史 見證敦煌興衰

敦煌紀錄片01
《敦煌:生而傳奇》於2021年3月上線,採用劇情演繹加上史實紀錄的手法講述敦煌,電影評論網站豆瓣網評分為8.0分(滿分10分)。(圖片來源:官方劇照)

  《敦煌:生而傳奇》沿着歷史脈絡講述敦煌故事,由東漢到現代,合共分成5集。第1集講班超如何平定西域,帶來河西走廊的安定;第2集則是講述敦煌太守倉慈和粟特女商人莎恩如何聯手肅清當地土豪,為商人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大大促進了敦煌的商業發展;第3集的北涼匈奴人沮渠蒙遜篤信佛教,以鐵腕統治敦煌,大力推動佛教和壁畫文明;第4集講述玄奘法師從天竺後經敦煌東歸,帶來大量梵文古經,以及女帝武則天與佛教的淵源;第5集講述唐人之後洪辯法師被任命為吐蕃僧團首領,他如何配合張議潮的歸義軍討伐吐蕃。

敦煌紀錄片02
紀錄片中還原戰爭場面,令觀眾更易代入情景。圖為第一集《烽煙驟起》中班超與麾下將士英勇殺敵,平定西域的情景。(圖片來源:官方劇照)

  《敦煌:生而傳奇》訴說多名歷史人物的故事,當中第4集予人相當深刻的印象。該集講述還是才人身份的武則天在玄奘東歸回來面聖朝拜中,因請求玄奘為她祈福而嶄露頭角,讓人見識到她的膽識和野心,在宮中掀起一時風浪。

  到了後期,武則天更利用玄奘從西方帶回的《大雲經》,為自己稱帝造勢。此典中有一句話,講有天女降世,化身為佛,給百姓帶來福祉。她利用敦煌的佛教文化基础,在當地大興壁畫、塑像,進一步讓民眾深信其為「天選之女」。雖然武則天的用心並不單純,但卻使武周時期的敦煌,佛教文化空前興盛,寺院經濟迅速發展。

敦煌紀錄片03
第4集《永生花》由演員修晶雙飾演女帝武則天,塑造出氣質高貴、自帶君王氣場的武則天。(圖片來源:官方劇照)

  此片凝聚了上述歷史人物的故事,探究敦煌如何從邊陲小鎮變成國際商業樞紐,成為當時最偉大的宗教和藝術中心之一,並且深入解讀它成為當今絲綢之路著名節點、世界文化遺產之地的原因。

敦煌紀錄片04
《敦煌:生而傳奇》善用地圖,具體展示歷史上敦煌的發展。圖為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經的路線。(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中華文化守護者「敦煌女兒」樊錦詩

戲劇形式反映史實 全球化角度看敦煌

  《敦煌:生而傳奇》被稱為「人物紀傳體·劇情式紀錄片」,它不僅像通常的歷史紀錄片般紀實拍攝,設有旁白講述內容,請來專家學者解說歷史;更穿插一幕幕戲劇,再現那些為敦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事迹。

敦煌紀錄片06
除了人物傳奇故事吸引,《敦煌:生而傳奇》展示了不少精品壁畫和塑像,使觀眾恍似親身到了莫高窟一樣,大飽眼福。(網上圖片)

  透過專業演員的演出、名導演馮小剛配音,以及具有真實感的場景布置,呈現歷史發展,使觀眾更易理解該時期的敦煌正面對着甚麼危難,在經濟、宗教及藝術方面有着怎樣的發展。

  此紀錄片的幕後陣容鼎盛,由獲得艾美獎的跨國團隊製作,張藝謀電影《影》的編劇李威撰寫旁白,歷史作家馬伯庸、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教授高奕睿(Imre Galambos)、前大英圖書館中國館負責人吳芳恩(Frances Wood)及大阪大學名譽教授森安孝夫等中外知名學者聯手解讀內容和劇情,除了能確保戲劇場面是忠於史實,有根有據,更使《敦煌:生而傳奇》的視野更廣闊全面。

敦煌紀錄片08
《敦煌:生而傳奇》立體地展示敦煌莫高窟的精品。圖為第45窟正面佛龕群體彩塑。(網上圖片)

  此片還製作了中英文版本,有利在全球傳播,使海內外人士觀眾都認識到敦煌——這個融合西方與中原文化的絢爛藝術瑰寶。

  延伸閱讀:「再造」莫高窟 保育大漠中的中國文化  

相關標籤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2:06

「再造」莫高窟 保育大漠中的中國文化

2020-11-05
2:48
當代中國-中國藝術-中國文化-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世上最完整佛教藝術寶庫

2021-10-25

《敦煌:生而傳奇》:劇情式紀錄片 揭秘敦煌傳奇

2021-10-01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2024-04-22

735個洞窟

敦煌莫高窟洞窟有咁多種?

2023-10-29
2:13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敦煌-樊錦詩

中華文化守護者「敦煌女兒」樊錦詩

2020-12-23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憶堅守敦煌莫高窟的前輩們

樊錦詩憶堅守敦煌莫高窟的前輩們

2021-11-01
2:06

「再造」莫高窟 保育大漠中的中國文化

2020-11-05
2:48
當代中國-中國藝術-中國文化-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世上最完整佛教藝術寶庫

2021-10-25

《敦煌:生而傳奇》:劇情式紀錄片 揭秘敦煌傳奇

2021-10-01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2024-04-22

735個洞窟

敦煌莫高窟洞窟有咁多種?

2023-10-29
2:13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敦煌-樊錦詩

中華文化守護者「敦煌女兒」樊錦詩

2020-12-23

百味中國

藕粉

哪吒2|重塑哪吒肉身為何用藕粉?哪裏的藕粉最好吃?

2025-02-26

旅遊風物

港鐵中環站《同萌社區》貓店長攝影展

跟着「貓店長」打卡9間香港老舖 細味舊社區人情味

2025-04-12

影視時尚

劉青雲再攀演技高峰 《爸爸》內斂詮釋獲封「從影最佳」

2025-04-20

百味中國

藕粉

哪吒2|重塑哪吒肉身為何用藕粉?哪裏的藕粉最好吃?

2025-02-26

旅遊風物

港鐵中環站《同萌社區》貓店長攝影展

跟着「貓店長」打卡9間香港老舖 細味舊社區人情味

2025-04-12

影視時尚

劉青雲再攀演技高峰 《爸爸》內斂詮釋獲封「從影最佳」

2025-04-20

百味中國

藕粉

哪吒2|重塑哪吒肉身為何用藕粉?哪裏的藕粉最好吃?

2025-02-26

旅遊風物

港鐵中環站《同萌社區》貓店長攝影展

跟着「貓店長」打卡9間香港老舖 細味舊社區人情味

2025-04-12

影視時尚

劉青雲再攀演技高峰 《爸爸》內斂詮釋獲封「從影最佳」

2025-04-20
編輯推薦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2022-08-19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25-02-18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中美民間大對帳 加速中國文化復興

2025-04-23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2025-04-18
「甩底」原來與吃有關?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應別人卻臨時失約,這種「甩底」的行為的確要不得。

  「甩底」,在廣東話當中有失約、失信於人的意思,原來這個說法與廣東的飲食文化有關。

  在古時,廣東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湯時便會用到。然而,瓦煲時間用得長了,煲底因長期受爐灶之火所燒,變得脆弱;重複使用後最終可能底部脫落,那麼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傾倒出來,令原本餚煮的美食遭泡湯...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