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9-14
月宮有玉兔,人間有紙紮的玉兔。花燈作為傳承千年的中秋習俗,自古以來就受到全民喜愛,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亦與祭祀、祈福有關。如今,燃燈、賞燈的中秋習俗仍然在很多地方流行,形式五花八門,部分地區的花燈和燈會還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大家準備去哪裏看花燈呢?
傳承千年的中秋習俗:玩花燈
「中秋」在唐朝初年正式成為節日,到了宋朝,民間的節日活動已經非常豐富。記載北宋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生活的《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了民間通宵達旦慶祝中秋的情景:「中秋夜,貴家(酒樓、店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裏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聚集在一起),至於通曉。」
如今最受歡迎的中秋習俗之一,賞花燈,在宋朝已經出現。
宋代周密撰寫《武林舊事》憶述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當中描述人們會在中秋夜,將羊皮小水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數十萬盞小水燈浮滿水面,燦爛如繁星,不但點亮了中秋夜,更是以此祭祀江河之神。
除了在河中放花燈,宋人上至皇室下至百姓,在中秋夜都會用繩將花燈繫於竹竿上,懸掛在屋的高處,讓花燈照亮街巷。燈彩與月色相映成輝,亦有祭拜月神之意。
燃燈中秋習俗:既是玩樂亦是祭祀
由古至今,燃燈、賞燈的中秋習俗可以說是全國流行,南方尤甚。江南一帶有「制燈船」,湖廣一帶會用瓦片疊於塔上燃燈。今人周雲錦、何湘妃在《閒情試説時節事》提到:「廣東張燈最盛……(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在廣東,小朋友們玩的紙紮燈籠五花八門,或圓或方,還有兔仔、楊桃、金魚等等款式;也有很多小孩會用水果皮來造燈籠,最常見的便是「柚皮燈」,另外還有木瓜燈、香蕉燈等,以前幾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會做。
不少地方還會舉辦大型燈會,如江蘇秦淮燈會、上海豫園燈會、湖北潛江燈會等等。
花燈中秋習俗 列入中國非遺
香港花燈、安徽、廣東魚燈等別具特色的燈籠製作工藝,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燈紮作技藝」,被視為具有高文化價值、急需保護的項目。為保存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曾紀錄本地紮作師傅的紮作過程,並透過中秋綵燈會等節慶,讓市民近距離接觸傳統手工藝,提高公眾人士對紮作的認識。
提到花燈,就不得不提另一個好玩的中秋習俗——猜燈謎,下一篇,我們一起來看看燈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