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5-02
香港人多車多,2020年的私家車數目逾57萬輛,因此一直受到塞車問題困擾。1972年紅磡海底隧道(紅隧)啟用,1989年東區海底隧道(東隧)出現,兩條隧道帶給市民往返香港島和九龍的方便,但車輛過海擠塞情況也不斷加劇。1997年4月30日西區海底隧道(西隧)通車,重任之一就是疏導紅隧和東隧已經飽和的行車量,解決港人的塞車問題,經過了20多年,當年建設西隧真有成效嗎?
紅隧東隧行車量飽和 西隧啟用紓緩塞車
根據運輸署資料,在1997年,紅隧平均每日逾12萬架次,東隧平均每日逾8萬架次,但兩條隧道的容車量總共15.6萬架次,即行車量已經達到飽和。因此,1997年西隧通車便成為紓緩塞車的急切目標。
1990年代,港英政府為配合興建赤鱲角新機場,展開九項機場核心工程,西隧是其中之一。1993年,花了70億建造的西隧,於1997年啟用,隧道全長2公里,是當時香港及東南亞首條雙管三線行車、分隔沉管式的過海隧道,連接香港島西營盤干諾道西和九龍尖沙咀的西九龍填海區。跟東隧一樣,西隧也是私營機構參與的「建設、營運及移交」隧道工程,30年的專營權將於2023年屆滿。
延伸閱讀:由9座到19座 香港小巴半世紀
西隧的香港島入口是三號幹線的南端起點,配合其他道路網絡,西隧聯繫了香港各個人口集中地、葵涌貨櫃碼頭及赤鱲角機場等,又貫穿通往新界西北部的交通,市民可駕車經落馬洲連接廣東省多條高速公路,快捷方便。
興建西隧另一目的是疏導紅隧和東隧的塞車情況。西隧啟用後,因為收費高昂(初啟用時私家車收費30元,當時紅隧和東隧收費10元),行車量一直維持在5至7萬架次,不過,仍起着分流紅隧和東隧塞車的作用。2020年,紅隧和東隧每日平均行車量減少至17萬,可見西隧發揮了一定的成效。
忘記塞車苦惱 港人跑馬拉松穿越西隧
西隧另一港人難忘回憶,是1999年起成為渣打馬拉松「三隧三橋」(三隧是南灣隧道、長青隧道和西區隧道。三橋是昂船洲大橋、青馬大橋和汀九橋。)路線之一。
每年跑馬拉松,可以在平日車輛川流不息的西隧內無拘無束地跑步,是不少香港人報名的原因,也是十分難得的體驗。
歷年來,很多人跑完西隧後,都大歎不易走。當快步走下坡路進入西隧,來爭取個人最佳時間,但之後要走急升的上斜路,容易氣力不繼,加上管道內空氣不流通,環境翳焗,都令人痛苦難受。
不過,跑過了被稱為「魔鬼賽道」之一的西隧後,到了下年,還是心思思捲土重來,再挑戰一次。
延伸閱讀:天星小輪見證香港文化120年
香港三條過海隧道,一直堅負起便利市民陸上交通的重任,但面對人口和車輛數目的增加,如何再改善三條隧道的分流工作,需要集思廣益,探究各種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