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11-12
有沒有聽過這句俗語「做又卅六唔做又卅六」?
這句俗語源於舊時內地社會,當時因奉行「大鍋飯」制度,各級工資有嚴格規定,不追求效率,以致偷懶嚴重。
打破「鐵飯碗」、取消「大鍋飯」,可以從1987年的上海建設機器廠講起,它是中國首間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的企業。
計劃經濟扼殺積極性 「做又卅六唔做又卅六」
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奉行計劃經濟,出現大量被稱為「鐵飯碗」的職位終身制,加上工資長期不變與平均化,導致勞動投入與報酬完全脫節,諸如「工人上班不上班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輕幹重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現象相當常見,整體生產效率極差。
上海建設機器廠是其中一個例子,工人的積極性被扼殺。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廠內用工制度仍是「鐵飯碗」,內部分配仍是「大鍋飯」,超過98%的工人都是固定職位工作,同時工人在不同職位做事,工資完全一樣。
在改革開放初期,安徽小崗村放手一搏,實行「包產到戶」,短短一年後就擺脫「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污名,人均收入由22元(人民幣.下同)暴增至400元,並且十多年來首次向國家上繳餘糧。
安徽小崗村的成功獲中央政府肯定,其後更正式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上海建設機器廠打破僵化制度 勞動合同制汰弱留強
改革開放在全國各地推行,到了1987年3月,上海市響應中央號召,希望打破僵化的勞動用工制度,上海建設機器廠作被選為試點。
一個月後,工廠各區用工部門,成功與佔全廠工人總數83%的固定工人,簽訂為期半年的試用合同,期滿後經考核合格再簽訂正式的合同。
汰弱留強下,「鐵飯碗」終於被打破,有11名工人因不合格而轉職、離職,另有7名在二、三線的工人,因考核成績突出被提升至一線職位。
與此同時,工廠亦著手改革工資和培訓制度,建立正常的晉升階梯,加強工人技術等級和轉職的培訓工作。
打破「鐵飯碗」「大鍋飯」 上海建設機器廠成全國同業龍頭
改革開放令上海建設機器廠迎來新氣象,願意在一線職位工作的工人愈來愈多,也有許多工人努力學習技術。
此外,工人們為達到最高生產指標,8小時工作時間做不完,下班後願意繼續做,即使是提前做完,又會主動找工作。
工人的積極性大增,工廠的經濟效益因而明顯增長,1987年上繳稅利比核定基數增長10.2%,年人均創利達到6,549元,年人均全員勞動生產率達21,900元,均居全國同行之首。
上海建設機器廠後來甚至與香港路橋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上海建設路橋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從最初的年產值5,000萬元做到最高峰時的十幾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破碎機生產、出口基地,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又遠銷50多個國家與地區。
40多年前,找到「鐵飯碗」幾乎是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改革開放成功打破「鐵飯碗」,為日後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