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16
10年前(2011年)同樣是3月,最後一屆香港中學會考開考,標誌這個富有香港歷史意義的考試制度步向尾聲。
提到會考,回溯香港歷史,1930年代由香港大學主辦,當年成立目的是英文中學畢業生評定成績,以篩選學生入港大,最初只設英文考試,50年代才增設中文中學會考,1971年當局把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會考合併,稱為香港中學會考。
見證香港歷史發展 知識改變命運
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前,香港就只有香港大學一所大學。二戰後香港移民湧入,人口膨脹,生活雖苦,但機會處處,人人奮發向上,相信知識改變命運。考好會考,晉升大學,成為基層上流的一扇窗;家裏出了個大學生,等於光宗耀祖,值得「還神」。
延伸閱讀:首次全網上招生 內地高校招收港生懶人包
1978年,香港考試局(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前身)接辦香港中學會考,會考人數首次突破10萬。90年代,隨著香港科技大學成立,理工學院、城市理工學院及浸會學院升格大學,能考上大學的人愈來愈多,香港的高等教育入學率,由60、70年代約1%,到80年低於8%,上升至90年代中的13%,數字有上升,但與「普及」二字仍有距離。
20世紀末互聯網興起,進一步降低學習門檻,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人人都可自主自學,然而,香港的考試制度,卻未與時並進。由會考到DSE,公開試目的始終如一,目的只為篩選精英學生入大學。
2019年報考中學文憑考試(DSE)約56,000人,但全港政府資助的一年級學士學額卻只有約11,000個,即升學率得20%人,即使計及9,000多個自資學士學額,大學升學率亦不到40%,相比歐洲及澳洲等成熟經濟體的5、60%仍然為低。
大學學額有限,限制香港人才培養,考試制度刻板,局限學生天賦發展與想像。當內地大學升學率達到70%,每年700萬學生考入大學時,香港仍奉行精英主義制,停留於香港歷史,與時代脫節。所謂基本教育權利,難道不是人人有書讀?為何大學教育,不是想讀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