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水稻專家楊華德 用中國技術解決非洲吃飯問題

編輯︰許可

  2024年4月公布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水稻專家楊華德是其中一位。他援助非洲逾10載,用中國的技術和經驗,解決當地的吃飯問題。

楊華德:淋過雨 所以想為別人撑傘

楊華德援非超過十年,布隆迪是他的第二站。圖為楊華德(左)與專家組成員在一處雜交水稻田考察。(網上圖片)

  楊華德1964年出生在四川內江農村。他很記得上世紀70年代,村裏的水槄產量一直很低,後來當局派來了農業技術員,為大家解決種植技術問題,那一年大家即實現水稻產量翻倍,往年只半滿的櫃子裝滿糧食。

  這次經歷讓楊華德決心學農,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吃上飽飯,「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也想為別人撑傘。」他說。

  楊華德從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又完成研究生課程,此後一直從事農業技術工作,成為水稻專家。2013年,他被農業農村部選派為援非專家,到莫桑比克工作,這是他在非洲的第一站。

  2015年,在莫桑比克工作期滿,楊華得沒選擇回國,他和七位同事一起,主動申請到另一個非洲國家布隆迪,參與中國另一個「硬骨頭」援助項目。

饑荒嚴重 楊華德抵布隆迪感震撼

楊華德希望中國技術能令布隆迪人民都吃得飽;當地農民在中國技術支援下,水稻大幅增產。(網上圖片)

  有1,000多萬人口的布隆迪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貧窮人口超過六成,當時還是非洲饑荒程度最嚴重的其中一個國家。

  抵達布隆迪的第一天,作為專家組組長的楊華德,被道路兩旁破舊民房和赤腳乞討的孩子所震撼。他發現,當地大部分鄉下人家每天只吃一頓飯或者兩頓飯,且只能吃木薯或者玉米,「還吃不飽」。

  此後楊華德和同事克服飲食不適應、衛生條件差等困難,並用了半年時間走遍布隆迪種植水稻省份,了解造成當地作物產量低的原因,並鎖定以推廣雜交水稻作為援助策略。

  楊華德說:「雜交水稻能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一定能夠在布隆迪取得成功。」

親自示範 楊華德創非洲水稻高產紀錄

楊華德幫助當地農業發展,2022年獲布隆迪總統頒發榮譽證書。(網上圖片)

  推廣中國雜交水稻不是一帆風順,此後不少外國農業專家曾在布隆迪推行增產試驗,但都未能成功,所以當地人對這新技術一開始很冷漠。

  當然,楊華德和同事沒有氣餒,他們又是講解,又是親自示範。2016年,他試種的雜交水稻產量達到每畝924公斤,刷新非洲水稻高產紀錄,這驚人數字終於讓布隆迪人心服口服,自此來自中國的技術廣泛推展開去,也有更多當地農民因而吃得飽、生活改善。

  在布隆迪,楊華德還培養了很多當地技術人才,他接受訪問時,曾提到一名叫恩達伊克基的「弟子」。

  90後的恩達伊克基原是義務翻譯員,楊華德見他聰慧好學,便選定他做青年農民帶頭人,手把手教他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

  延伸閱讀:為中國人吃上飽飯奮鬥一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徒弟感恩楊華德 為兒子取名「Yang」

楊華德為布隆迪培養了不少農業技術人員,圖為他在田間講解。(網上圖片)

  恩達伊克基不負期望,他不單靠這些技術致富,還配合中國農業專家們工作,協助示範村的村民豐收脫貧。

  後來恩達伊克基娶妻生子,把第一個孩子的中文名起為「Yang」,也就是楊華德的「楊」。

  自2015年來到布隆迪,楊華德已多次主動申請延期工作,盡力為這個國家「撑傘」。

  他的工作一直很忙碌,「我們幾乎每周都出差,經常一個月有20多天都在其他區縣的水稻田裏工作」;皮膚乾澀、雙手皴裂,是他和同事的常態。因為工作等原因,他更多次放棄每年一度的回國休假,甚至缺席了獨子的婚禮。

  「在布隆迪的生活條件確實比較艱苦,工作任務也頗為繁重。然而自然條件優越,我們有機會為當地居民推廣更多農業技術,創造價值,改善民生。即使再辛苦我們也心甘情願。」

援助工作進入攻堅期 楊華德延遲退休

援非逾十載,楊華德工作備受各方肯定。圖為他獲頒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獎。(網上圖片)

  2024年,楊華德已屆60歲,但因為援助布隆迪的工作正處於攻堅期,他決定延遲退休。

  「經常有人問我是否願意繼續留在布隆迪?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說,在這片土地上,生機勃勃的稻田寄托着布隆迪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希望,也飽含着中國農業專家傳授技術、共築友誼的情懷。  

  2024年4月,楊華德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頒獎詞說:「絲綢包裹的種子,來自中國,飽滿飄香的稻穀,長在非洲。從一個項目,到一個產業,黃皮膚漢子的執著,讓黑皮膚的兄弟,理解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意。稻浪千重,路遠情長。」

  延伸閱讀:百歲楊振寧的家國情懷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2024-04-22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小城大事

IShowSpeed

IShowSpeed|直播遊歷內地香港掀熱潮 「甲亢哥」到底是誰?

2025-04-08

運動健兒

挑戰人無類極限 何靜「無氧」登頂14座8000米高峰

2025-04-02

影視巨星

林子祥

樂壇傳奇林子祥 深情款款又豪邁激昂 用音樂感動觀眾

2025-04-24

時代英雄

王承書 鮮為人知的原子彈女功臣

2025-02-10

傑出名人

李兆基

李兆基逝世 享年97歲 發展地產成亞洲首富 捐數十億做善事

2025-03-20

創新先鋒

90後王興興 「英語學渣」是機械人天才

2025-03-17

小城大事

IShowSpeed

IShowSpeed|直播遊歷內地香港掀熱潮 「甲亢哥」到底是誰?

2025-04-08

運動健兒

挑戰人無類極限 何靜「無氧」登頂14座8000米高峰

2025-04-02

影視巨星

林子祥

樂壇傳奇林子祥 深情款款又豪邁激昂 用音樂感動觀眾

2025-04-24

時代英雄

王承書 鮮為人知的原子彈女功臣

2025-02-10

傑出名人

李兆基

李兆基逝世 享年97歲 發展地產成亞洲首富 捐數十億做善事

2025-03-20

創新先鋒

90後王興興 「英語學渣」是機械人天才

2025-03-17
編輯推薦
大阪世博中國館

大阪世博|四川率先辦活動周 重點展陳三星堆及大熊貓|走進中國館

2025-04-23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2022-08-19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25-02-18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中美民間大對帳 加速中國文化復興

2025-04-23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2025-04-18
2005年4月26日
連戰

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

麻甩源自法語?

  廣東話俗語中,「麻甩佬」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中年男性,略帶貶義。

  麻甩,在廣東話當中有粗野、粗魯的意思,多數用來形容男性,常見的有「甩麻佬」。至於這個說法的由來,就有不同的說法。

  其中一個說法是在清代時期廣州有不少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部分傳教士的專業是醫生,通過藉替當地人看病而傳教。

  由於部分比利時人說的是法語,法語稱病人作「malade」,發音像「麻甩」...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