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是出自《晋书·惠帝纪》的一个著名典故,反映位高权重者。很多都不明民间疾苦。

  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在位之时,某年爆发了饥荒,百姓吃树皮及草根,晋惠帝问身边官员,百姓无米饭充饥,何不食肉糜?“靡”读音是“媚”,即是指把肉煮成糜烂的肉粥或肉羹之类的东西。

  事实上,当时全国饥荒,何来肉?何来粥?反映高高在上的皇帝,完全不知道民间疾苦。这话也比喻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类似的状况也曾在其他国家发生。法国哲学家卢梭《忏悔录》中写道:我终于想起了一位崇高的公主说的挽救时局的办法。当她获知农民没面包时,她说“让他们吃布莉欧(一种奶油糕点)好了”。

  全球疫情持续,2020年中时,香港亦禁止食肆午市堂食,部分市民只可在公园或餐厅外午膳,大汗淋漓,香港官员曾被批评“何不食肉糜?”幸好政府听取意见,有关政策很快已被取消。

我不杀伯仁 伯仁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因)我而死”,或称“伯仁由我”,意思指虽然没有直接杀人,却对被杀者负有责任,心中有歉疚之情。正如我们对很多事情只看到表面,出现误解时已进一步行动,当知道真相后却令人后悔莫及。

  据《晋书》载:晋元帝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即位后,氶相王导的堂兄王敦拥军权,并有造反之意,晋元帝也有点害怕。

  当时有名叫周顗(字伯仁)的人,王敦不了解他为人如何,曾问王导他是否敌人,王导也不太肯定,未几,王敦就把他杀了。

  事后,王导才知道,周顗曾经上书,向晋元帝指出宰相王导并没造反之心,一切只...

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上任的官员大多会破旧立新,推出新政策,所谓“新人事、新作风”,这难免对旧有的人事和政策带来冲击,这就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说法。

  这话有两个不同的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来传成了“新...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述说时间十分宝贵,金钱也买不到的,劝说大家要珍惜光阴,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浪费。

  为什么光阴以“寸”作为单位呢?古人用“晷”来测算时间,“晷”又称作“日晷”。日晷即是在圆形板上刻上表明时间的度数,圆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映在度数上,表示不同时间。“寸阴”即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距离。光阴意味着时间流逝特别快,好像光速一样,所以把时间称为光阴...

有人辞官归故里 有人漏夜赶科场

  这二句话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本书是描写清代康雍干盛世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小说,记载了“有人漏夜赶科场”的情景,但另方面则“有人辞官归故里”。现在我们多以此话比喻有人选择离开,有人则继续留下。

  科举制度由隋朝建立,一直沿用至清朝,是平民儒生升官发财的一个主要途径。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说明为何有人连夜赴京赶科考,盼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然而,踏入官场不一定能平步青云,仕途险恶,贪污成风,怀才不遇的人屡见不鲜。因此,不少人断然辞官,返归故里。

  人生不同时期,有不同...

相关标签

一年容易又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正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到来。这个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节日原名为“仲秋”,在中国农历当中八月正为秋季第二个月,在这一天,月亮会变得圆满,象征团圆的意思。然而,一年之中大家面对的难关都不少,为何又会有“一年容易又中秋”之说?

  “一年容易又中秋”,这一句来自于宋代诗人陆游《宴西楼》的诗句。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诗句当中表达诗人因看见西楼上前人的遗迹依然豪雄,但自己因为从军不能常来,桥头飘起的风令他感叹“一年容易又秋风”,然后迎着秋风转回驿舍,眼见“摩诃池上月方中”而有感...

“知人口面不知心”大有出处?

  形容别人内心与表面不相符,特别指不怀好意的人,我们会说“知人口面不知心”。   简单来讲,“知人口面不知心”就是说,所见之人脸孔是善良的,却不知道内心究竟如何。这句话原来大有出处。

  这句话最早出自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无二心啊,他怎生背了刘武周,投降了俺来。”就是说,哥啊,(我们)看到他的脸却看不到他的心,他背叛了刘武周,生出了二心才会前来投诚,所以定要小心啊。

  这句话容易读、容易理解,为后世不少文学作品所引用。

  明代施耐庵《水浒》第...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这两句诗出自明代诗人唐寅《元宵》一诗,将元宵佳节的特色——明月及彩灯,共冶一炉,砌出一幅美丽夜景的图画。

  民间有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八月十五中秋夜,如果天气不佳,云雾遮盖月亮的话,五个月后的元宵夜就会下雪,影响彩灯,令张灯结綵的元宵佳节失色不少。

  这句话在北方可能比较合适,但在南方地区就不一定适当。在南方,正月十五日已是大地回春之时,月亮高挂的机会也高,因此文人墨客也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