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上神台”与“神台猫屎”  

  传统社会当中,民间信仰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一环,即使到今时今日,仍有不少人习惯求神问卜,有的为求心安,有的就祈求神明庇佑。广东话俗语,也有一些与民间信仰习惯有关。

  当一个人上升到较高的职场或社会地位时,便可以“升上神台”或“摆上神台”来形容。

  神台一般是指木制的柜,用以供奉神灵,部分宗族及家庭在神台上安放祖先以作供奉。但凡能安放在神台之上,都体现其受人景仰及尊重,地位崇高。因此当有些人被形容为升上神台,就意味这个人的身份大大提升。

  另一个与神台有关的广东话俗语就是“神台猫屎”。

  若猫屎这排泄物出现在神台上,不但要人清理,而且上被供奉的神明也会觉得厌恶,中文大学建立的现代标准汉语与粤语对照资料库中,亦形容神台猫屎“为人人讨厌、憎恶的家伙”,程度达到“神僧鬼厌”。

  因此,“神台猫屎”的歇后语就是“神僧鬼厌”。

  延伸阅读:“大牌档 ”定“大排档”?

“水鬼升城隍”竟是赞美?  

  广东话俗语当中不少涉及民间信仰,香港不少庙宇供奉了城隍爷,而“水鬼升城隍”也是香港人耳熟能详的俗语。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地方上的水鬼也归他管辖。

  至于水鬼只是水中一个亡魂,地位低微。因此,若一个人在某种机遇下,由普通卑微身份摇身一变而成了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便犹如无权无势的水鬼变成位高权重的城隍,就被称为“水鬼升城隍”。

  然而,这个词语意思多含贬义,现在普遍的意思,...

故宫不是紫色为何叫“紫禁城”?

  我们常说的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位置。明朝永乐皇帝在登基(1403–1420在位)后,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在燕王府的基础上建设新的皇宫,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皇宫于1406年开始建造,1420年完工。   故宫建筑明明是以红、黄两种颜色为主,为什么会被称作“紫禁城”呢? ...

  其实“紫禁城”的“紫”字并非指紫色,而是与紫禁城的位置有关。

  古代天文学家将星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处于天空中心的,就是三垣中的紫微垣,又叫做“紫微宫”、“紫宫”,被视作天帝的居所。天人对应,因此从紫微垣中取一个“紫”字,对应人间的皇宫。

  “禁”的意思就是指禁地,自古以来,皇宫都是守卫森严的...

皇帝都WFH?乾清宫是寝宫还是办公室?

  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门内。在不少古装影视作品中,皇帝的寝宫是乾清宫,而皇后则居于坤宁宫。   可是有时又看到一些作品指皇帝在乾清宫召见大臣,商议国事。难道皇帝也会“Work From Home”,召大臣在寝宫开会办公?

  乾清宫是寝宫还是办公室这个问题,其实要视乎那个朝代的情况。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是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宫也曾用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清代顺治帝和康熙帝沿袭明制,以乾清宫为寝宫。但自雍正帝移住养心殿以后,乾清宫转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

“鹊巢鸠占”原是理所当然?

   “鹊巢鸠占”指强占他人住处和位置,但其古代解释原来根本没有这个意思的。究竟有什么意思?

  “鹊巢鸠占”成语里有两种鸟:鹊和鸠。鹊指喜鹊,栖于山野间;鸠,不是指鸠鸽类的斑鸠,而是指俗称布谷鸟的一种杜鹃,古称鸤鸠 (粤音:师究)。

  各种鸟类都有一种共同的本领,能够用口衔着泥和草,用来在树上筑巢居住,只有鸠鸟是例外。

  鸠不会自己筑巢,只凭体力比较强,用武力欺凌别种鸟类,霸占别种鸟类的鸟...

生骨大头菜

  在广东话俗语当中,形容宠过了头的孩子,会形容为“生骨大头菜”。为什么?

  原来是和大头菜的生长有关。

  大头菜即是大头冲菜,是广东一带的传统风味名菜,这种菜通常会被人取出茎部作腌制咸菜之用,蒸肉饼、蒸鱼都会用到。但如果大头菜种得不好的话,菜中的纤维便会又粗又硬,吃菜时便会弄得满口是渣,就想像有骨头一样,难以下咽。

  农民会以“种坏”来形容这种不好的大头菜,而“种坏”又...

打了珍可以去见soon仔!

   “打咗珍可以去见soon仔!”还记得在疫情期间,在宣传长者打疫苗的广告片中,一位100岁婆婆说了这句话吗?

  “打珍”其实是“打针”,“soon仔”是“孙仔”,全句意思是:打了针便可以去见孙仔了。当时“soon仔”还一度成为潮语。

  这位婆婆说的方言近似台山话,但又算精准,因为台山话的“仔”叫“doi”,“靓仔”台山话发音为“靓doi”,因此“孙仔”的在台山话的发音为“soon doi”。

  说起台山话...

大嫚与小嫚  

  多年前内地有一套叫《青岛往事》的电视剧,两名女角在剧中的名字分别叫作大嫚及小嫚。在青岛话及胶东方言当中,大嫚有“女孩”的意思,通常是长辈对晚辈女孩的称呼。原来,这个称呼来自德语?

  在德语当中,女士、小姐是Dame,复数就是Damen。由于青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被德国强占管治,因此这种德语中文也出现在青岛,故此有人认为这种称呼也只有百多年历史而已。

  此外,在青岛话当中原本只有大嫚没有小嫚,小嫚估计是后来才出现,用来形容更年轻的女生。

  不过,也有人认为早于清嘉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