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莫高窟 保育大漠中的中国文化

撰文︰纪小婷

  敦煌莫高窟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佛教石窟建筑群,是中国文化的奇观;同时,它饱受风沙和环境的侵蚀,正在不断退化消逝,被称为“看一眼少一眼”的风景。而用现代技术留存敦煌壁画,保育这个大漠中的中国文化,正是80后数码画师俞天秀每天的工作。 

敦煌壁画 蕴含丰富中国文化  

  俞天秀学习的是电脑专业,本可以选择更发达的城市、更体面的职业,但他20岁时来到沙漠中的敦煌,一留就是12年。当时,他看到一组1908年和2011年的壁画对比相片,才一百年,很多壁画都严重剥落退化了,壁画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也将随之消失。俞天秀感到触目惊心,他意识到:通过数码化把敦煌的现状永久记录下来,迫在眉睫。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是中国文化的奇观,被称为“看一眼少一眼”的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那究竟如何数码化?俞天秀和团队需要把洞窟中的壁画拍摄下来,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有了数码信息,就可以利用展览、AR技术等方法,在洞窟之外再现壁画的全貌和细节,供游客欣赏。一方面,这比进入洞窟看得更精细清晰,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游人进洞造成破坏,更好地将这个中国文化保存下来。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佛教石窟建筑群。(图片来源:Getty)

保育中国文化 与时间赛跑   

  有人形容,这场中国文化保育活动,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有人形象地说,这是在洞窟之外,用现代技术“再造”一个莫高窟。 

  “再造”莫高窟无疑是一个精细又庞大的工程。每天,俞天秀和同事出入大大小小的洞窟,在昏暗的洞窟中,把壁画一点点拍摄下来。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和再现细节,团队对壁画进行图像采集的精度是300dpi(每英吋点数),这意味着,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壁画,需要拍摄上千张照片。处理图像的过程也必须非常仔细耐心,像头发丝一般细的线,都要对得很整齐。因此,花一年时间采集的照片,拼接往往需要三年。 

要实现数码化,需要把洞窟中的壁画拍摄下来,然后利用电脑技术进行拼接修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1993年启动数码化到目前,俞天秀及所在的敦煌研究院,已经复原了200多个洞窟。但莫高窟有近500个洞窟,再加上榆林窟和西千佛洞,敦煌洞窟的数码化仍然是一条漫漫长路。俞天秀感叹:像我这样的80后,能否看到所有洞窟完成数码化,还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充满未知,还要忍受长年累月与洞窟相伴的寂寞,但每次只要听到有人参观时惊呼“太精彩了,太不可思议了”,俞天秀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他将一直跑下去。 

角色外观?节日活动?《王者荣耀》特殊方式传承非遗文化

打机了解文化遗产?《江南百景图》里的“杭州三绝”

神兽出没注意!光绘摄影重塑中国文化记忆

篆刻汉字变冬奥logo 中国文化传承体育“形与神”

重阳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提及了古代中国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根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茱萸插头上,以御初寒消灾避难、预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也记载了重阳节时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为何重阳...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痴人”常书鸿 放弃留法回大漠 “为它死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