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与“春节”

    现今1月1日称为“元旦”,也是新一年的开始。不过,古时元旦并不是指1月1日的,元旦又与春节有什么关系?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天明的开始。在中国古代,“元旦”一词源自于三皇五帝时代的颛帝,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而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一年之始)、月之元(一月之初)、时之元(一日之初)的意思。然而,古代中国是使用农历,因此元旦所指的是农历大年初一。

  那么又是什么时候元旦是指一月一日呢?就是民国成立初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时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用上了“元年元旦”,这是正式文告中首次使用新历,也是首次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元旦”词汇,不过当年并不有正式公布和命名。

   直至到了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阳历。“元旦”,就是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至于“春节”一词,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采用?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1月1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延伸阅读:喜迎元旦 太空站与京港澳“天地对话”  

 

“食盐”怎样才能多过“食米”?  

   在与老一辈就某件事争论之时,一旦踏入有理说不清的地步,经常就会听到老一辈说:“我食盐多过你食米啦!”但现实中,“食盐”真的可以多过“食米”吗?

  “我食盐多过你食米啦”大概意思本是“我年纪比你大,我见的风浪比你多,人生经验也比你多,所以你应该听我说的话去做事”。

  但是,一位长辈吃过的盐真的可以比一位年青人吃过的米饭多吗?从科学角度来看,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以15岁少年每餐一碗米饭来算,一位50岁的长辈,必须每天吃掉约150克盐,才能做...

“迷你”与“的骰”  

  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所以过去十多年出现不少面积极小的纳米楼,非常“的骰”。有些纳米楼楼底高,室内设计师便向“高空”发展,令面积极小的纳米楼变成另类复式楼宇,可说是设计思维的突破。

  “的骰”,在广东话俗语中意思就是细小,正写为“菂薂”。根据《尔雅·释草》所载,“菂薂”即是莲子的果实,由于莲子果实很细小,因此在广东话当中延伸为细小的意思,通常是用来形容人或者物件的外形很精致、细小,等同于小巧玲珑。

  除了的骰外,香港人还常用“迷你”来形容细小。迷你是从英文字mini音译过来,...

韩信带兵 多多益善

  慈善机构进行筹款活动,善款数字当然是“多多益善”。原来“多多益善”这个词来自一个楚汉相争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韩信”。

  这句话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来是韩信说给当时的主公刘邦听的。

  有一天,刘邦和韩信等人在閒聊。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最多带十万。刘邦说: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多多益善了吧!

  刘邦听罢显得十分疑惑,不明所以。

  韩信解释说:你不能带兵,但能驭将。意即刘邦注定是人...

“五斗米折腰”为何成为打工仔名句?

   “五斗米”指俸禄,“折腰”指弯腰,不为俸禄而折腰,代表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这名句出自田园诗人陶渊明之口,如今却多挂在打算辞职的打工一族的嘴边。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0岁的陶渊明,某年秋冬之际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他到任第81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贪婪闻名见称,每年两次巡视,都要求下属奉上财帛珠宝,好让他“满载而归”。

  这次督邮派遣差县吏来叫县令(即陶渊明)...

相关标签

相逢不用忙归去 明日黄花喋也愁

  形容事情已过去了,已失去价值,我们会说“明日黄花”。其实,明日是未可知的,为什么我们却又知道明日的黄花已失去了价值?这个成语确实有点吊诡。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喋也愁。”

  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既然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急着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若等到“明日”,重阳节已过去,不但再观赏已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感到有点发愁。

  苏轼为了留着友人,写的也太有诗意了...

“出人头地”来自一场误会?

  形容有人名成利就,光宗耀祖,会用“出人头地”来形容。成功,又与头和地有什么关系?

  这句话,与欧阳修的一次错误有关。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考官正是欧阳修。阅卷时,欧阳修被苏轼考卷中的文采深深吸引,打算给他第一名。可是,欧阳修以为这份考试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遂定为第二名。

  放榜后,高中的考生会见考官,欧阳修才发现原来第二名不是曾巩,而是苏轼。他欣赏苏轼的才华,给朋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