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1/05/2022
来自广东的粤绣,被视为岭南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明清时期曾风靡西方,被称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不过随着时代变迁,这个古老的工艺逐渐没落,一些绝技甚至已经失传。近年来,官方与非遗传承人对粤绣工艺进行「抢救性」整理,开设粤绣相关学科,將粤绣工艺应用到手袋、耳环等日常用品上,让粤绣融入当代生活,希望令粤绣焕发新生,同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纽带。
粤绣中的「花佬」是谁?
粤绣与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於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绣是广绣(广州)、潮绣(潮州)等广东民间刺绣工艺的合称,早在唐朝时期已经闻名天下。到了清朝,临海的广东成为对外贸易窗口,粤绣大量出口,风靡一时,將中国的刺绣技术带到西方,被学者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中国四大名绣各有特色,粤绣以色彩艳丽、构图饱满立体著称,针法多变,广绣图案大多取材於岭南风物和吉祥图案,如孔雀、荔枝、百鸟朝凤等等;潮绣则主要围绕宗族祠堂,以钉金绣独树一帜。清朝时期,粤绣更糅合外来审美,成为一时「潮流」,且绣工经常会加入自己的创新技法,因此作品非常多样化。
最特別的是,粤绣是以男性绣工为主,清朝时的广绣行会,只有男性才能加入,称为「花佬」;到了现代,才逐渐变成以女性绣工为主。年近九旬的粤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许炽光,就是最后的「花佬」。
粤绣传承人:做好设计才是出路
随着时代变迁,机绣等现代刺绣工艺压缩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粤绣逐渐走向没落,面临后继乏人、绝技失传的困境。
为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有志之士「抢救性」整理了许炽光的口述历史资料,收集传统粤绣针法,对传统广绣作品进行「复制」,供后人学习。
2009年起,广州美院、广州大学等先后开设广绣相关课程;「绣美校园——2018广绣进校园」项目於2018年启动,计划用3年时间,从幼稚园、中小学到大学,普及广绣工艺。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州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广绣「非遗新造物」等活动,鼓励將广绣作品融入当代生活。
「陈氏广绣」一门三代都以广绣为事业,年届七旬的陈少芳是广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其子谭展鹏是广绣省级非遗传承人,「90后」孙女谭靖榆14岁已开始教学生刺绣,她的学生有5至10岁的小朋友,也有白领、大学生和外国人。
「陈氏广绣」多年来不断创新广绣技法和设计,令广绣走进生活,用在服饰、布艺、家私等产品上。在谭展鹏看来,创新设计才是广绣的出路,设计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研究,「设计上去了,产品適合社会消费了,广绣就活了。」
来自广州番禺的「90后」广绣非遗传承人梁晓曼,出身广绣世家,她將广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让广绣出现在屏风、沙发、手袋、耳环、口罩等日常用品上,更与红旗等汽车品牌合作,以广绣装饰汽车內部,令更多人了解、喜爱广绣,传承这门技艺。
在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看来,粤绣(广绣)作为岭南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纽带,粤绣的传承与创新,亦有助於建设「人文湾区」。
延伸阅读:四大名绣|百种针法造就双面蜀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