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的把式”下一句是什么?

  对于广东人来说,“天桥的把式”这句话可能较陌生,但对北京人来说,却是常挂在口边的讽刺话语。

  要了解这句话,必须先了解老北京人口中的“天桥”是怎样的地方?

  在北京,天桥是平民聚集休憩的地方,在《天桥一览序》中有说:“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

  从前社会,天桥聚集了来自各地的杂耍艺人,有京剧、评剧、曲艺、艺术、杂技等民间艺人,在天桥上大耍杂技为生。

  他们在开练之前,总会先滔滔不绝地讲上一番话,吸引大家聚拢围观。

  可是,到真正表演时,身怀武功的只有少数,大多都只用雕虫小技来哄哄市民罢了。

  如此下来,幽默的北京人就编成了一句俏皮话:“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也就是说,这是天桥的样式,只说而不做、没有真材实料之意了。

  延伸阅读:“无牙婆穿针”是怎样的情景?

 

“死牛一便颈”还是“死牛一边颈”?

  当形容某人很固执,广东话会用“死牛一便颈”来形容。究竟“死牛一便颈”还是“死牛一边颈”?又为什么用牛的颈项来形容固执?

  在中文大学的“现代标准汉语与粤语对照资料库”中,就记录有“死牛一便颈”,而“便”的普通话拼音是“bian”,与“边”的普通话拼音相同,而粤语发音“便”也与“边”接近,因此又有人把“死牛一便颈”读成“死牛一边颈”。

  至于哪一个较准确?“死牛一边颈”就较能解释了。

  从前农村社会,牛是重要的生产工...

猴子为什么又叫“马骝”?

  有一首儿歌唱道:“河边有只羊,羊边有只象,象边有只马骝仔,好似你咁样。”我们一般叫猴子作“马骝”,活泼顽皮的小朋友会叫作“马骝仔”。为什么猴子又是“马”?

  粤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其中“马骝”就与古汉语有关。“马骝”最早写成“马留”,宋朝已有这种叫法。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今世猴为马留,与其人形似耳。”

  “马留”与古汉语“猱”有关,“猱”字读音naau4 (发音类似“嬲”),就是猴子的意思。因此,自古猴子便叫作“马留”,后来慢慢演变成“马...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欢他

  中文有趣的地方,在于相同的字会因不同的词性或读音,变化出不同的意思,有时还会令人捧腹大笑。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欢他”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明明明明明白白喜欢他”中,涉及的字都很简单,但整句连在一起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贴士:“明”与“白”,除了是动词外,还可用作名词当中。

  若“明明”与“白白”都是名词,指的是两个人的话,意思就明显得多了。

  全句的意思其实就是:“明明(人名)明明(明显)明白(知道)白白(人名)喜欢他”。

  猜...

你等一会会会会会会计的人吗?

   “会”字因词性不同,有不同的意思。   “你等一会会会会会会计的人吗? ” 这里六个“会”字连在一起的一句,被网络上称为“大魔题”,你又能看懂吗?

  “会”作动词时,有“能够”、“会见”的意思;用作副词的时候,则有“片刻”之意。

   以上一句分开来看或许能够明白当中意思:“你等一会 会 会会 会 会计的人吗?”

  答案是:你等一会(稍后)会(是否)会会(会见)会(懂得)会计的人吗?

  延伸阅读:差点没上上上上海的车 

“剃头挑子”下一句是什么?

  “剃头挑子”是从前街头理发匠所携带的“工具箱”,从清朝时出现。“剃头挑子”有一句歇后语,大家知道吗?

  清朝男人的发型是剃掉前面的头发,将后面的头发梳成一条辫子,这种发型需要专人来打理,于是“剃头匠”就出现了。

  剃头匠走街串巷,吆喝“剃头嘞”,顾客便在路边坐下理发。

  “剃头挑子”,就是剃头匠的扁担挑子,用以携带理发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头放着剃头梳辫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头则...

“广东人唱京剧”下一句是什么?

  有听过京剧的朋友,都会感受到京剧的唱腔、发音与粤剧很不同。那么,“广东人唱京剧”会是怎样的体验?

  京剧以“中州韵”和“湖广音”为标准,融合北方官话的咬字发音(如翘舌音、儿化音),与广东方言(粤语)的语音系统(如九声六调、无卷舌音)差异极大。

  广东人若未经过训练唱京剧,容易将方言习惯带入,形成不伦不类的唱腔了。

  于是,就有了“广东人唱京剧—南腔北调”的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下一句是什么?

  “孔夫子搬家”这句话,歇后语是什么呢?提示:从幽默角度去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办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学说”。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因此,他家中的藏书很多。

  想像一下,当他搬家时,搬的最多就是书。

  因为书的谐音是“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