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从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

编辑︰黄皓颐

  历史上,东、西方两大文明一直是人们长期研究的重点。两大文明一起做比较时,会发现土地文明和海洋文明,在这两大文明的差异主要在于生存方式。

温铁军看游牧部落3次西进欧洲 成为西方“黄祸”恐惧源头

  以土地为生存方式形成的文明,它的积累方式主要是因为灌溉农业,能够产生相对稳定收益。它要贮藏才能防灾,因此导致以村落为单位的群体文化作为基础,最终构成的是统一的国家历史。它能够有效地对抗外来的入侵和外来的殖民化。

  每当气候冷化的时候,这个游牧部落都会全线南下来占据平原,只有在平原地区的农耕文化,能够有效抵御这个游牧劫掠,才引致他们西进进入欧洲。

  西进欧洲有两次,一次是突厥西进,然后南下攻入君士坦丁堡,灭了东罗马,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影响。

  另一次就是蒙古西进,占据了欧洲的东欧部分以及西亚,差点就进入北非了,也就是它已经“饮马”地中海。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对欧洲的两次巨大影响。

  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应该说在汉代追击匈奴于大漠以北,也发生了一次游牧部落西进欧洲的情况。

  这三次是欧洲现在“黄祸”恐惧的来源。

温铁军指出,游牧部落曾经三次西进欧洲,是欧洲出现“黄祸”恐惧的源头,随着种族主义的构陷和仇恨宣传,有西方作家甚至幻想西方世界用瘟疫消灭中国。1913年,有作家创作虚构人物Dr. Fu Manchu(傅满洲博士)的邪恶天才人物,成为西方人对黄祸恐惧的代表。图为以傅满洲为主角的1929年电影《The Mysterious Dr. Fu Manchu》的宣传海报。(网上图片)

  因为整个土地文明是以农耕为主体,以游牧为另外的生存方式,亦即农耕为主,游牧为次。这样两种生存方式互相之间有互动,因此愈是农耕社会,就愈形成合作的集体的共有的这样一种文化类型。

  它是由生存方式决定的,只要气候变暖,农业区域的物产丰富了,它一方面会向西北拓展,另一方面多余的物产会跟草原游牧部落形成交换。

  这时候贸易就发达了,贸易通道就不断地向西推进,那就出现了游牧部落跟农耕群落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种商贸关系,是共同繁荣的。

图为画作中宋元时期的榷场。《宋史》载“西夏自景德四年,始于保安军地置榷场,以缯帛、罗绮等易驼马、牛羊、玉等,以香药、姜桂等易蜜蜡、毛褐、羱羚角、柴胡、红花、翎毛等。”(网上图片)

温铁军看海洋文明 包含海盗文化和劫掠性

  我们再看海洋文明。海洋文明的主流是采集、狩猎、无贮藏。

  尤其是在形成外部的族群,入侵到海洋周边,特别是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时候,它所形成的是城邦国家。那外来入侵的族群,在城邦形成的自由民,过量地占有周边,被周边土地人口当成奴隶劳动的农业地区的剩余,推进了所谓商贸文化,就有了海上文明的发展。

  但是这种海上文明也导致它的劫掠性,很大程度上大于它的商贸,因此商船就是战船,商人就是海盗的文化现象是古已有之。

  更何况它本来就是从北方的游牧地区,南下到地中海沿岸所形成的西方文明的主流,都是北方游牧群落南下形成的,因此他们就是把游牧部落的文化形式,和海上贸易结合,由此就发展出了后世的、特别是在近代社会的殖民主义工业化,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文明,但总之这种文明的内生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劫掠。

  延伸阅读:温铁军:为什么以中国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为人类文明未来的先导?

  那些所谓高度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表达,都是海盗文化、掠夺、战争和冲突而形成一系列的制度体系。

  它的基本条件是个人主义的、是私有制的、是竞争的文化。它的制度体系是维护这三个特征的。

  客观来说,这个是因沉没成本过大,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劫掠。由于后来它形成的积累方式,并不是本国原有的资源禀赋,而是伸手从海外获得大量剩余的积累方式,所以导致进入到资本主义。

  无论是在产业资本阶段,还是在金融资本阶段,都是继续延续着这样的劫掠特性的、所谓的海洋文化。

  所以土地文明、海洋文明,这两大文明体系的差异是非常清楚的。

  人类只有进入生态文明,才能够使得冲突弱化,才能够真的实现美美与共,才能进入可持续的包容性的新阶段。但是这个恐怕得是土地文明为先导,而不是海洋文明为先导。(二之二)

  (转载自温语铁语-南方世界观 / 国仁全球大学堂,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

   延伸阅读:温铁军看全球应付气候危机 实现减排或影响稻米生产

 

温铁军:为什么以中国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为人类文明未来的先导?

温铁军看中东和解、中亚整合、亚非大陆桥能否顺利达成?

温铁军看国家地缘战略 带起西部3次工业化

温铁军看分布式策略保障粮食安全 预防战争风险带来灾难后果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