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5/03/2024
近日,已故画坛大师吴冠中的儿子吴可雨向香港艺术馆捐赠1亿港元,设“吴冠中艺术赞助”专项基金,以支持推广中国近现代艺术。
吴家如此钟情香港不是没有原因,吴冠中中西相容的创作风格,与香港中西融合的城市精神不谋而合,有种“相遇相知”的情感。
粪筐作画架 吴冠中艰苦年代坚持创作
吴冠中的艺术之路并不平坦。
1936年,17岁的吴冠中进入杭州艺术学校学习。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不得不跟随学校四处漂泊、躲避战火,很艰难地完成了学业。
40年代,吴冠中远赴艺术之都巴黎学习,学成归来后,进入中央艺术学院任教。他一腔热忱向学生介绍西方艺术,却被批成“走资派”,受到不少冷遇。因为不愿向大环境妥协,他背上笨重的油画箱,开始了游走江湖的写生生涯,一走就是三、四十年。
文革时期,他被安排到农村劳动,每星期只有周末能画画一次。于是平时,他就趁劳作之余构思作品;到了周末,就用小黑板作画板、装牛粪的粪筐作画架,到农地创作。
在最艰苦的几十年间,吴冠中坚持创作,慢慢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兼有中西方背景的他,创作了一批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可惜当时内地画坛还很保守,他的风格并不受重视,甚至有人批评他“不中不西”。
改革开放 开启吴冠中与港情缘
直至改革开放,吴冠中的作品才逐渐受到重视。也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了吴冠中与香港的一段情缘。
1977年,一批内地艺术家的作品在深圳展出,艺术评论人莫一点“北上”看展,回港后在杂志上撰文介绍吴冠中。吴冠中的画作就以方格形式印在杂志上,首次和香港读者见面了。
其后,吴冠中在香港的展览愈来愈频繁,作品也受到香港民众的喜爱。香港艺术馆曾在千禧年为他举办回顾展,当时平均每天有超过800人次入场看展,打破了当时中国书画展每日入场人数的最高纪录。
延伸阅读:吴冠中的“点.线.面”
放弃高价拍卖 吴冠中将画作赠香港
吴冠中对香港也有很深的情感。他生前数次来到香港写生。得云茶楼、西港城、康乐街......这些市井风光在他画笔下非常生动,为90年代的香港留下了珍贵记忆。
吴冠中成名后的唯一一次公开写生也是在香港。2002年,他到访香港,在维港边推了个餐车就开始舞动画笔,很多市民和学生前来观看。
他说,艺术家创作的时候,是不愿意有人旁观,也不愿意表演的;但现在的画家很少写生,而他这次公开写生就是为了给年轻一代一些示范。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他的5幅作品,包括4幅“绝笔”和1幅在他客厅悬挂多年的画作运抵香港,这是吴冠中第4次捐赠自己的作品给香港艺术馆。此前,他曾数次放弃高价拍卖的机会,把作品无偿捐赠给香港。也因此,香港艺术馆成了世界上收藏吴冠中作品最多的博物馆。
曾任艺术馆馆长的司徒元杰评价,吴冠中与香港有“相遇相知”的情感。这份相遇相知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两者有共通的精神内涵。吴冠中自己也说,香港是“可以看到东方,也可以看到西方”的交汇点,与他的艺术创作不谋而合。
这些年来,吴冠中的作品愈来愈受重视,逐渐成为收藏家的心头好,几次在拍卖会上打破纪录。而起初受到批评的“不中不西”,也终于成了他最为人称道的风格特色。从1919年出生到2010年逝世,吴冠中一生见证几个时期的变化,但无论环境如何,他始终初心不改,追寻心中的艺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