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香港文化——霓虹灯招牌

编辑︰豆子

  密集的霓虹灯招牌一向是香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单令中外摄影师为之疯狂,连著名导演王家卫亦经常以霓虹光影来呈现香港街景的城市感。究竟霓虹灯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香港文化象征,又是如何逐渐消失于城市之中?

发掘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香港文化——霓虹灯街景。(图片来源:Wiki Commons)

霓虹灯如何成为香港文化?

  霓虹灯并非香港发明的产物,在19世纪末开始,霓虹灯在欧洲、美国的各大营业场所普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慢慢传至东方社会一些发展较迅速的城巿如上海、香港等。那么,霓虹灯又是如何逐步成为香港文化象征?1960年代,随着香港工业发展蓬勃,许多大企业、夜总会,甚至食肆等,纷纷使用霓虹灯招牌来宣传自家品牌,毕竟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招牌愈抢眼,知名度愈大,客人亦自然愈多。于是五光十色、层层叠叠却又错落有致的霓虹灯牌,便形成了香港文化的一部分,为香港街头营造了特有的景致,是香港繁荣热闹的象征。 

《花样年华》展现了霓虹灯作为香港文化的美。(图片来源:网上图片)

霓虹灯与香港文化电影的关系

  霓虹灯本来只是街头风景,但透过香港导演王家卫的镜头,逐步在全球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成为香港文化象征。王家卫镜头下的霓虹光影,却总与城巿人的孤独寂寞挂勾,《重庆森林》、《堕落天使》、《2046》等皆是如此,电影中多个以霓虹突显光影对比的镜头,仿佛都在诉说故事人物走在香港街头的孤独感,诉说了“城市化”对香港文化的影响,仿佛城巿愈是繁华,走在其中的人却愈难找到自我的身份认同,或许身处香港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同感?

  随着时代变迁,近年霓虹灯招牌变成“过时”的产物,愈来愈多店舖转用LED灯招牌,加上建筑管制收紧、结构安全等问题,令代表香港文化的霓虹灯牌急剧减少。将来大家想欣赏香港霓虹灯,或许只能透过电影重温夜景,或者到一些以怀旧作招徕的餐厅、展览,以观赏者的角度鉴赏逐渐消逝的香港文化。

 

九龙城寨还是九龙寨城?

香港文化粤剧演变与发展

香港文化变迁 屋村人情味会否消失?

香港喜庆丧葬必备的舞狮传统文化

重阳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提及了古代中国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根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茱萸插头上,以御初寒消灾避难、预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也记载了重阳节时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为何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