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连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连发生,广东俗语有:「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形容词原来有一个典故的。

  这句话见于冯梦龙《醒世恒言》:「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意思是屋顶已经破掉,偏偏遇上连日下雨,夜晚还下个不停;此外,船只已经较预定的航行时间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风,令航行变得更慢。真是祸不单行。

相关标签

清明南风夏水多

  清明是一个节气,与农耕息息相关。在福建地区清明节就有一句农谚:“清明南风夏水多,清明北风夏水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明这天刮南风的话,说明此时气温较高,云层也较密,预示当年夏天降水比较多,相反就是预示着当年降雨量比较少,不利农耕。

  这个又与一句老农谚不谋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下两句是什么?

  踏入春天,想起一首好玩的打油诗《四时不读书乐》,虽然出处不详,但绝对是经得起时代考验。

  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一次题为《论读书》的演讲中已引用过,到今时今日这首打油诗依然瑯瑯上口,可见它确实道出莘莘学子的心声。

  《四时不读书乐》首两句“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下两句是什么呢?原来流传着很多版本,包括“秋高气爽正好耍,严冬难耐望来年”,以及“秋有蚊...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可能你也曾经望出窗外,看见左边的天空阳光普照,右边的天空却下起雨来,跟“东边日出西边雨”一样,这现象好像不是晴天,但其实晴天仍在,而这个“晴”也跟“情”相关联。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全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篇描写少女情怀的诗歌。在青青杨柳的江边,少女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他一边朝着江边走来,一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意思呢? 看到天上骤晴骤雨的天气,东边出着太阳、西边下着雨,...

“哑子”有多少歇后语?

  哑子,就是哑巴,即不能说话的人。若不能说话,所有感觉都说不出来,只有自己承受,当中的酸甜苦辣的确不好受。

  现在就来介绍两个有关「哑子」的歇后语: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当然是「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意思就是吃了超苦的黄莲,想大喊出来却做不到,当中的苦味只有自己才知道。

  至于「哑子学发音」又会得出甚么结果呢?哑子不能说话,发音只能依依呀呀,那就有「哑子学发音——噏得出就噏」,表示那些口不择言的...

“三月的桃花”下一句是什么?

  三月是花儿盛放的季节,与之相关的歇后语也有不少,有一句“三月的桃花”,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

  桃花通常在三月盛开,花期短暂,通常只有几天到一周左右。这种自然现像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盛期短暂,美好时光难以持久。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著美丽而短暂的事物。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这种象征意义也体现在歇后语中,成为对生命或社会...

“三月里扇扇子”下一句是什么?

  说到春天,有一句有趣的歇后语“三月里扇扇子”?你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呢?

  农历三月,大地回春,清风送爽,人们摇起扇子,感受阵阵清风吹来的快意。于是,便有“三月里扇扇子—满面春风”这句歇后语,描绘出人们在春日里心情愉悦、满脸笑容的状态。

  “满面春风”这词语最早见于宋代程节斋的《沁园春》词:“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发露胸中书与诗。”后来,元代王实甫在《丽春堂》第一折中也有...

“三月天孩子脸”下一句是什么?

  有没有听过中国一句有趣的歇后语“三月天孩子脸”?下一句是什么呢?

  这句话是一句民间谚语,在农村地方经常听到,不过不是阳历的3月,而是农历3月份,大约就是阳历的4月。

  意思是:到了农历3月之后,可能会遇到频繁的阴雨天气,原本上午是晴空万里,结果下午就开始暴雨连绵。而农历3月正是播种的时候,雨水较多的话,农作物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农民最害怕农历3月的天气。

  农历...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一锅粥  

    “一锅粥”是广东方言,比喻一团糟、一个烂摊子。这个词由来是怎样的呢?

  “一锅粥”源自歇后语“煲燶粥——大煲夹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浆糊。粥煲燶(糊)了,便更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这个形态,反映做事并未完成,半途而废,一塌糊涂。

  如果有人把“一锅粥”来个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锅泡”,事态便更严重了。

 

麻甩源自法语?

  广东话俗语中,“麻甩佬”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不修边幅的中年男性,略带贬义。

  麻甩,在广东话当中有粗野、粗鲁的意思,多数用来形容男性,常见的有“甩麻佬”。至于这个说法的由来,就有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个说法是在清代时期广州有不少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部分传教士的专业是医生,通过替当地人看病而传教。

  由于部分比利时人说的是法语,法语称病人作“malade”,发音像“麻甩”,...

「甩底」原来与吃有关?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应別人却临时失约,这种「甩底」(爽约)的行为的确要不得。

  「甩底」,在广东话当中有失约、失信于人的意思,原来这个说法与广东的饮食文化有关。

  在古时,广东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汤时便会用到。然而,瓦煲时间用得长了,煲底因长期受炉灶之火所烧,变得脆弱;重复使用后最终可能底部脱落,那么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倒了出来。

  后来就有人以「甩底...

“壕”语新解

  在现今网络世界中,不但有很多新创作出来的潮流用语,而且不少的中文词语亦被演绎出新的意思,“壕”就是其中一个。

  “壕”,原本的意思是一道沟,有护城河、城壕的意思;在战场上则有战壕、壕堑之称。

  而在网络世界中,壕的意思就是“土豪”,即把壕字左右部分分拆出来理解。“土豪”指的是一些喜欢炫富的暴发户,财大气粗的有钱人。

  现今网络游戏流行“课金”,即在游戏中消费如购买武器道具等,部分玩家花费甚巨添置过多厉害的...

“爸爸”的由来

  大家会怎样称呼自己的父亲?

  “父”: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成的,意思是一双拿着工具的手。至于拿着什么工具则有两种说法:一、棍棒,用以管教子女;二、斧头,代表劳动工作,两者都反映父亲在家中的角色。

  “爸爸”:由“父”与“巴”结合起来,“巴”意为“附着”、“黏着”,形象地描绘孩子爬到父亲背上、黏著在父亲腿上的情景。1945年,上...

“收山”源自闽南话?

  形容某人退休、退役等,会说“收山唔做”。收山,在广东话的意思就是结束某种职业生涯的意思。

  这个俗语的由来,有指是从闽南话而来,根据《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收山”有结束、总结的意思。例如“事业做伤大,煞袂收山”,意思就是事情做得太大,很难收场。

  “收山”这俗语在广东话中出现,早于上世纪40年代。当年在香港报章《华商报》连载著名作家黄谷柳的《虾球传》,当中一篇名为《黄埔登入》的文章...

“四四六六”是什么?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重视和谐,有什么纠纷争执最多通过沟通和平解决。在广东话俗语当中,我们就会以“四四六六”来表示把事情共同商议及解决。究竟什么“四”,什么是“六”呢?

  四四六六,意思就是采取互相可以接受的解决方式。这个说法的由来,其一是源自宋代的“四司六局”。

  所谓“四司六局”是官府或富贵人家在府中设置的专办人员,所谓四司就是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则为菜蔬局、果子局、蜜煎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四司六局”的人都是老行家,办事周到,彼此又甚有...

坏过凯婷

  网络潮语是新生代的语言,有些甚为有趣,“坏过凯婷”就是其中之一。   到底“凯婷”是何人?为何80、90后会以凯婷作为一个比较好与坏的标准?

  “坏过凯婷”一词是起源于一篇过气的网络潮文,帖文中一名“爱斗坏”的中一女生自称是凯婷朋友,而且号称“中一女仔最坏就是我和凯婷”,在校内亦会被经常“扣分扣至负分”,所以就自觉是一名坏学生。

  由于帖文当中的作者以及凯婷都是同样的坏,所以后来如果想形容一个人行为很坏,网友们就会打趣道“坏过凯婷”,这...

“大刀阔斧”与“大马金刀”

  一个人办事果断而有魄力,可以用大刀阔斧来形容。意思就是操刀时一刀落下,绝不拖泥带水。   另一个类似的成语,则有“大马金刀”,形容一个人豪爽、气派。

  清朝八旗子弟文康所作的小说《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姑娘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皱,说:‘你怎么这么俗啊?起来!’”这里的姑娘就予人豪爽、气派的感觉。

  不过,“大马金刀”也可形容一个人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

  在清代《崖山哀·汉奸》当中便有用上这个俗语:“你再别说什么野蛮文明,安国提起这两...

“打水漂儿”与“倒钱落海”

  大家可记得从前有一个政府的宣传广告,劝市民不要沉迷赌博,说这个行为犹如“倒钱落海”?在广东话的语境中,“倒钱落海”有浪费的意思,而在普通话当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就是“打水漂儿”。

  “打水漂儿”的意思,就是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打水漂儿”是一种将石头掷到水中的游戏,人们以用扁平小石子或瓦片在水面上掠过,以激起水花,这就是“打水漂儿”。

  “打水漂儿”过程中,小石子或瓦片会在水面上掠过;但游戏过后,石片便会沉入水中。人们借此用来比喻虚掷、浪费,经常用来形容赌博或高风险投资...

“拜把子”结义?

  今时今日,有些人会跟关系好的朋友以“兄弟姐妹”相称。而在北方话当中,就有跟好友“拜把子”,建立一种犹如亲人的关系。

  拜把子,就是结拜的俗称。至于把子的意思原为舵柄,开船时舵手要握把子,所以人们以“舵把子”来比喻老大。

  在以往一些文学作品当中,也会见到拜把子一词的出现。例如《三侠五义》第三十四回中就有:“这么样罢,咱们两个结盟,拜把子罢!”而《文明小史》第七回:“当下二人话到投机,傅知府便一直的陪着他,两人还...

“摆谱”摆出什么谱?

  在北方用語當中,擺架子原來有別的說法,叫作「擺譜」。

  据说“摆谱”这说法是在清代中叶时期兴起,当时汉人获准到满族人的发源地东北地区垦荒种田。

  而到东北当地移民的汉人会带上自家的家谱,在闲时这些汉人便各自拿出家谱比一比,看看谁的家谱更大,以示自己是望族之后。或许是摆谱过程中部分人可能产生了自豪感,得瑟高调又骄傲自大。

  摆谱除了有摆架子的意思,在北...

“宾虚”和“趁墟”

  表达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老一辈的香港人,会以「宾虚咁哀情」来表达。你听过吗?是怎么产生的呢?

  “宾虚”,在广东话中有人山人海、场面宏大的意思。

  这个说法有说是源自于1959年出品的美国电影"Ben-Hur",这电影中文译名叫作《宾虚》,“宾虚”这个词,其实是戏中主角的名字。

  这套电影在上世纪50年代上映,由于当时没有后期特技,所以在场面上绝对称得上是特大製作。当时製片公司动用超过万名...

阎王易见 小鬼难缠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是说,有时候地位更高者或许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欢刁难别人。

  这句话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旁边若有人帮衬,敲敲边鼓,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

  这个说法套用在现实中,“阎王”就是用来指代大人物或负责人,“小鬼”则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时直接与大人物对话,或许更好沟通,办事效率也高;反倒是无名小卒更喜欢刁难人,往...

“剃头挑子”下一句是什么?

  “剃头挑子”是从前街头理发匠所携带的“工具箱”,从清朝时出现。“剃头挑子”有一句歇后语,大家知道吗?

  清朝男人的发型是剃掉前面的头发,将后面的头发梳成一条辫子,这种发型需要专人来打理,于是“剃头匠”就出现了。

  剃头匠走街串巷,吆喝“剃头嘞”,顾客便在路边坐下理发。

  “剃头挑子”,就是剃头匠的扁担挑子,用以携带理发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头放着剃头梳辫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头则...

“广东人唱京剧”下一句是什么?

  有听过京剧的朋友,都会感受到京剧的唱腔、发音与粤剧很不同。那么,“广东人唱京剧”会是怎样的体验?

  京剧以“中州韵”和“湖广音”为标准,融合北方官话的咬字发音(如翘舌音、儿化音),与广东方言(粤语)的语音系统(如九声六调、无卷舌音)差异极大。

  广东人若未经过训练唱京剧,容易将方言习惯带入,形成不伦不类的唱腔了。

  于是,就有了“广东人唱京剧—南腔北调”的歇后语。

四川方言“管你锤子事”

  四川方言不是人人都能听懂,而且骂起人来也很特别,甚至会带很多“架撑”(工具)。

  “锤子”用来打架可以是杀人武器,用来吵架威力也很强。四川人说“管你锤子事!”你就最好别多管闲事。

  “牙刷”,四川话就有牙擦擦的意思。“你晓得个牙刷儿!”即是说你懂什么呢!

  四川人如说你说“毛线”,就是不赞同你的话。据说以前只说“毛”,后来才加上“线”。

  四川话也多用叠字,例如有“水垮垮”(...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古人在清明节扫墓,是怎样的情景?

  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将清明节扫墓的场景形象地展示出来。

  首两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典型场景。诗人站在远处,看到南北山头的墓地密布,人们纷纷前来祭扫,场面繁忙而庄重。一个“纷然”写出了祭扫人群...

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古代农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这句说话怎么解?

  传统上,清明节的天气,预示一年的农耕,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重要节气。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谚语,就是“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意思是清明这天如果放晴的话,就预示整年作物丰收、牲畜兴旺;相反,清明节下雨的话,需要大量阳光的果树遇上阴天,产量及品质便受到很大的伤害了。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古时有关清明节的诗词不少,其中这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写清明节时游人的景象,怎样理解呢这句诗呢?

  这两句出自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就到清明了。清明节,游人为了寻找春意,大多出城踏青。

  这两句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充满欢愉热闹的气氛。

  这首诗还有两句,就是“日暮笙歌收拾去...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一个农谚,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这句农谚没有文献出处,但《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即是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适宜植树。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