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1-08
近年愈来愈多惠及民生、展现国家实力的超级工程不断涌现,中国成为全球瞩目的基建强国。从沙漠铁路到跨海高铁,从逐梦海洋到探索宇宙,中国近年有哪些重大科技创新的成果值得关注?这些工程和科技对当代中国发展有什么意义?
由团结香港基金呈献的电视资讯系列短片《创科新领域》,一连40集在无线电视黄金时段播出,“当代中国”网站带你重温整套节目。
第40集:“八纵八横”高铁网 见证国家繁荣昌盛
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是中国高铁网主干,以城际铁路作为补充,2030年实现相邻大中城市1至4小时交通圈。 今年8月。总规模约4.5万公里的“八纵八横”主通道已完成近八成。
坐高铁看中国,领略山河壮美,感受国家发展,见证繁荣昌盛。
第39集:揭秘太空出舱“神器”:中国飞天“航天服”
俗称“太空衣”的舱外航天服,是在太空站出舱活动关键装备。中国研制的“飞天”航天服,早期造价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内外一共6层,由头盔、衣服、手套和靴子组成。背面的“大背囊”装有全套生命保障系统,用来应对真空、低压、超强辐射的太空环境。
从遥望宇宙浩瀚到出舱太空漫步,中国航天事业正在探求科学的路上不懈奋进 。
第38集:“千里眼”高分卫星 监测灾害护神州
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到2020年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中国五十年间共发射400多颗人造卫星。高分系列卫星被视为中国在太空的“千里眼” ,以光学成像、微波遥感等方式观测陆地和海洋,有强大的灾害监测和预测能力,能捕捉地震灾区高分辨率图像、协助分析受损情况。 中国用“精益求精”的精神织出太空“天眼网” ,守护神州大地。
第37集:“鲲鹏”展翅 运-20飞机展现中国担当
鲲鹏展翅,扶摇万里。代号“鲲鹏”的运-20飞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款200吨级大型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运行长距离空中运输任务。运-20的载重和航程能力非常突出,全机最大装载能力66吨,最大航程7800公里,作为明星机型,它经常参与中国阅兵仪式和航展;新冠爆发初期,运-20更向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运送物资、支援抗疫,向世界展现中国担当。
第36集:“问天”和“梦天”带中国人逐梦太空
国家首次在港澳选拔“载荷专家”,意味有机会出现港产航天员实现“航天梦” 。载荷专家负责科学实验,中国太空站的两个实验舱 “问天”和“梦天” 将会是他们最常用的工作区。 “问天”和“梦天”有何特别之处呢?
第35集:极地考察不再困难 “雪龙2”首创双向破冰技术
极地考察能力体现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中国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至今三十多年间,建成了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更建造出顶尖的科学考察船“雪龙2”号。 它是中国第一艘国产极地科考破冰船,比起前辈“雪龙”号破冰能力更强,具备世界首创双向破冰技术,更可原地360度自由转动,搭载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
第34集:万米载人海试 中国“奋斗者”号勇往直潜
中国载人深潜梦启航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下潜深度只有300米,经过几代人努力,“奋斗者”号于2020年,到达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处,创造全新纪录。 海洋孕育万物,从百米浅海到万米深海,中国人的探索精神从不止步,勇往直“潜”。
第33集:“嫦娥”奔月带回珍贵月壤 中国“尘中寻宝”
今年创科博览的月球土壤样品实物,吸引不少观众目光。月壤是极珍贵的科研资源,过去几十年只有苏联和美国拥有。2020年,中国的嫦娥五号将1731克月壤带回地球,中国科学家“尘中寻宝”,发现全新矿物“嫦娥石” ,又获得“氦-3” 这种被誉为未来能源的数据,对认识月球至关重要。
第32集:古老神话走进现实 中国航天“宇宙级”浪漫
中国人自古就有飞天梦,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一日千里,更深藏文化底蕴。
从“嫦娥”奔月、“羲和、夸父”探日到“天问”问天、“祝融”探火,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让中国人不断触摸更高更远的太空,也令中国航天事业,充满中式浪漫主义色彩。
第31集:自强不息 打破垄断 国产盾构机走向国际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盾构机,也就是隧道钻挖机,能够穿山越海,是兴建高铁、地铁隧道的幕后功臣。国内施工使用的盾构机此前一直依赖进口,如今国产盾构机已远销至新加坡、法国等30多个国家,占全球七成市场份额。
第30集: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 实现“地面飞行”
最快的地面交通可以有几快?答案是时速600公里,从香港到广州只需10分钟,讲的是中国高速磁浮列车。 2021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面世。高速磁浮系统利用同性相斥原理,令列车悬浮于轨道上,将时速提升到600公里,实现“地面飞行” 。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再到高速磁浮列车,中国不断探索交通速度的巅峰,即使神州万里远、家乡犹咫尺。
第29集:追梦苍穹 中国建太空站 送16人“飞天”
19年前,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造访太空,令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3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五号,中国已先后将16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今年更成功建造自己的太空站——“天宫”。 这是人类建造的第三座大型在轨太空实验平台,也是中国人的“太空之家” 。“天宫”还会向全球开放,香港的载荷专家亦有机会成为一员。
第28集:国产飞机“鲲龙” 上天下海 水陆两用
神话中,龙可以上天入海,呼风唤雨;现实中,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鲲龙”大飞机也能做到。“鲲龙”是全世界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之一,上半部分是飞机,下半部分是船,可用于森林救火和海上救援,在几十米高空喷水灭火,又能在两米高的海浪中实施救援。
第27集:从南海一号到长江口二号 中国水下考古新里程碑
1987年发现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开启中国水下考古之路。经过20年准备,中国于2007年采用首创的“整体打捞”方案,将沉睡800多年的“南海一号” 完整打捞出水。
2022年出水的“长江口二号”沉船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新里程碑,考古团队自主开发机械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又设计出打捞专用船“奋力轮”,更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保证水下文物安全。
第26集:中国物种基因库 守护生物多样性
位于深圳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是全球四大基因库之一,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拥有包括数据库和活体样本库以及基因编辑平台等,可以保存百万种动物以及近千万种微生物的细胞 DNA 和活体资料。
位于云南的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植物版的“挪亚方舟” ,目前已保存8.5万份种子,当中包括不少濒危物种 。中国的基因库和物种资源库给生物物种一个“安心的家”,为地球保育尽一分力。
第25集:“救援航母”动力舟桥 争分夺秒救援抢险
暴雨洪水,桥塌路陷,在天灾面前,如何争分夺秒救援抢险? 中国研制出被誉为“救援航母”的先进救援装备——动力舟桥,它是在洪水中航行的“舟”,也是联通救援道路的“桥”,能抵抗湍急水流冲击,并在水中快速组装成各种结构,一次最多可运载500人,在茫茫洪水中就像“生命之舟” 。
第24集:广州新晋地标海心桥 弧形设计富诗意
提起广州的地标建筑,不少人都会想到“小蛮腰”广州塔。其实广州塔下还有一个新晋地标——海心桥。
海心桥是广州首座跨越珠江两岸的行人专用桥,跨度198米,阔15米,是全球跨度最大、阔度最宽的曲梁斜拱行人天桥,以环抱姿态连接珠江两岸,结合广州实干、通融、创新的岭南精神。
第23集:坚持自主创新 中国自动化码头冠全球
环球贸易八成以上依赖海运,港口要保持高效运转,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自动化码头起源于欧洲,核心技术长期被少数国家垄断,中国坚持自主创新,用7年时间改变落后于人的困境,建成14座全自动化码头。
知不足而奋进,中国用极致的“工匠精神”,将科技结合智慧,让中国与世界接轨。
第22集:国产大飞机C919 自立自强翱翔蓝天
拥有国产民用大飞机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2017年,第一架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民用飞机C919试飞成功。C919机身采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帮助飞机结构减重,延长飞机寿命,又配备先进航电系统,提升科技安全性。
从0到1自主研发,凝聚数十万人的心血,C919终破茧成蝶,寄托了中国人翱翔蓝天的期盼。
第21集:智运快线改善乡村物流 解决“最初一公里”
名为“智运快线”的创新发明,主力改善中国乡村物流,运送农产品和日用品,还能帮助回收农村垃圾。穿梭机械人是智运快线的运输工具,自动行驶在钢索轨道上,能24小时运行。 创新技术打造的智慧物流,解决“最初一公里”难题,更铺平脱贫致富的道路。
第20集:故宫数码化探索 裸眼3D欣赏5米高文物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无数瑰宝,如何将它们永久保存? 利用数码科技保护文物,北京故宫一直是先行者。20多年来,超过60万件故宫文物获得“数码身份证”。近年故宫又与科企合作,应用人工智能、5G等技术展示文物。
新开幕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亦通过数码化方式令文物“活起来”。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令历史瑰宝恢复活力,让中华文明永续传承。
第19集:空中造楼机 破解超高建筑施工难题
全球300米以上的摩天大厦,约七成由中国建造,破解超高层建筑施工难题,“空中造楼机”功不可没。它就像一座空中工厂,集齐各种施工设备,多项工序可同步进行,能轻松将建筑材料垂直运送至数百米高空,平均4天建成一层楼。
第18集: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承载生命延续希望
提起“磁悬浮”技术,很多人会想到磁浮列车,应用在人工心脏上又如何?经过十年研发和临床试验,中国首个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在2021年获批上市,大小与乒乓球相若,重量不到180克。“中国心”承载生命延续的希望,也让核心科技真正造福人类。
第17集:贵州桥梁缔造记录 扶贫工程成典范
为协助贫困户走出深山,贵州在崇山峻岭之间修建了两万多座桥梁,打通对外联系的交通,更创造数十个“世界第一”。在公路、大桥和铁路连接下, 山川天堑变为“高速平原”,贵州不再“与世隔绝”。2021年,贵州900多万人成功脱贫,成为扶贫工程的一大典范。
第16集:百年老站重获新生 北京丰台站亚洲最大
有127年历史的丰台站是北京最早的火车站。经历近四年扩建,百年老站重获新生,成为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新站。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丰台站采用双层车场重叠设计,形成“顶层有高铁、地面是普速铁路、底层是地铁”的立体交通模式。
从“北京最老”到“亚洲最大”,丰台站的蜕变是中国现代化交通发展的缩影,见证中国铁路 从落后走向世界领先的百年巨变。
第15集:陕西版“南水北调” 引汉济渭横穿秦岭
随著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西安缺水问题日益严峻,陕西版“南水北调” 引汉济渭工程应运而生,将汉江水送入渭河流域,年均调水规模达15亿立方米,惠及1400万人。 完成这项工程的关键,是贯通全长98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
第14集:东数西算工程 开启中国算力新时代
2022年2月,国家级超级工程“东数西算”全面启动,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8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同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将东部算力需求引导到西部,改善数据中心供需失衡问题。 从南水北调到西气东输,再到东数西算,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印证中国制度优势,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佳范例 。
第13集:磁浮空轨兴国号 节能环保造价低
中国首辆磁浮空轨列车“兴国号”,是世界上首次将永磁悬浮技术用于空轨,造价只是地铁的五分之一。“兴国号”爬坡能力强,加上噪音少,适用于机场和旅游区接驳;而且它节能环保,能实现零功率悬浮、低功耗,又不産生废气和电磁辐射,甚至9成材料都可循环利用。
第12集:国产超薄玻璃突破垄断 技术创新惠民生
中国研制出全球最薄0.12毫米超薄玻璃,厚度堪比A4纸,被弯曲成环状也不会折断,柔韧度高兼透光性更好。玻璃技术的革新打破了外国垄断,更令超薄玻璃国际价格降低三分二,带动手机、电视等产品价格下降,惠及消费者。
第11集:中国海洋牧场 智慧养鱼远超想像
现代养鱼场的智能程度已经远超想像,海洋牧场设有智慧喂养系统定时定量自动喂鱼,精准控制兼节省人手。位于山东近海的“耕海一号”,设有风能发电机和淡化海水系统,自给自足提供能源,又有游览区让游客垂钓观光享受美食。
第10集:中国灯塔工厂数量第一 智能制造领跑世界
中国制造业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但经过70多年发展,中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并率先迈入智能化时代。大到70米长的臂架,小到2毫米的螺丝,全部由机械人自动化装配完成这,是中国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也是智能化时代最先进的工厂——灯塔工厂。
全球114间灯塔工厂,中国42间企业占超过三分一,是世界上最多灯塔工厂的国家,印证中国在制造业的非凡实力。
第9集:“无人驾驶之城” 北京亦庄开启智慧出行
搭的士、买午餐、取包裹,都靠无人驾驶实现,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在北京南郊的亦庄新城就体验得到 。无人驾驶固然方便,保障大众安全就更重要,工程师专门改造道路,让“智慧道路”和“聪明车辆”互相配合,全方位保障安全。
第8集:大湾区超级工程 深中通道缓解交通困局
同属大湾区的深圳和中山直线距离仅20公里,但以往缺少直线通道,往来两地需时超过两小时,节假日出行更是难上加难。预计在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不仅能缓解交通困局,深圳往来中山的车程也缩短至20分钟。
深中通道集大桥、人工岛及海底隧道于一体,建设难度堪比港珠澳大桥。一桥连接东西。超级工程不但贯通大湾区,更让大湾区机遇变得触手可及。
第7集:卡塔尔世界杯主场馆 “中国建造”赢口碑
可容纳8万人观赛、被称为“金色巨碗”的卢赛尔体育场,是本届卡塔尔世界杯的主场馆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造规模最大的专业比赛场馆。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卢赛尔体育场甚至被印在当地纸币上,印证“中国建造”赢得口碑。
第6集:中国高铁跨海时代 建桥技术质的飞跃
设计时速350公里的福厦高铁是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跨海高铁,也是全球行车速度最快的跨海铁路。预计2023年通车后,乘坐高铁跨越大海只需98秒,福州、泉州、厦门等沿线城市可以实现“一小时生活圈” 。
海上施工风高浪急,跨海架桥比陆地难度更大,中国工程师为此自主研制出 世界首台千吨级高铁架桥机——“昆仑号”。中国在建桥技术质的飞跃,让跨海不再是难事。
第5集:船在天上游?乌江上的“空中航道 ”
船在天上游,这样奇险壮丽的景观,为何出现在贵州乌江?中国在水电站上兴建通航设施,水位落差近200米的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工程,采用三级升船机方式,每一级升船机都相当于一部垂直升降的“电梯”,帮助货船翻越大坝。
第4集:“振华30”起重船 海上“大力士”
陆地上有起重机,大海中有起重船。由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振华30”起重船,是目前全球单臂起吊能力最大的海上起重船,单臂能吊起1.2万吨重物。这位海上“大力士”是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幕后功臣”,也曾远赴韩国,为世越号沉船提供打捞支援。
第3集:印尼雅万高铁 中国“高铁外交”新里程
全长142公里、采用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兴建的雅万高铁,是东南亚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成为中国“高铁外交”新里程。雅万高铁跑出“中国速度”,全靠“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先进成熟技术。
从中国制造到国际标准,在创新科技上,中国愿与世界共享成果。
第2集:3万吨车站大转身 超级工程有大智慧
将重3万吨的车站“易地搬迁”?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中国工程师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长160米、重3万吨的厦门后溪汽车客运站,在无任何损坏的情况下,精准平移288米,实现90度完美旋转。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车站迁移,善用科技创新,超级工程背后更有超级智慧。
第1集:沙漠建铁路“死亡之海”变“希望之环”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中国在此建成长达2,700公里、世界首条的沙漠铁路环线。
在新疆修铁路的想法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但直至1958年,新疆才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新疆铁路从无到有的历程,也是中国基建发展的缩影,一代代建设者不畏艰险,不断创新技术,才将一个个“死亡之海”打造成“希望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