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7-07
编辑︰闻华
在安徽歙(粤音sip3)县山中,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村,叫做卖花渔村。虽然名字里有渔村,但这里只卖花不打渔,是中国徽派盆景的发源地。卖花渔村现有2,000亩土地种植了盆景苗木,每年可以制作出6万个盆景,被誉为“中国盆景第一村”。
1300年历史 不打渔的卖花渔村
卖花渔村临溪而建,已有1,300年历史,因村庄形状狭长、形似灵鱼而得名。

这里的村民世代以种植盆景花木为业,是著名的徽派盆景的发源地。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雨量,肥沃的土壤,为盆景的生长、树桩的培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统计,卖花渔村现有的3,800亩土地中,有超过2,000亩种植了盆景苗木,每年可以制作出6万个盆景。

卖花渔村 年售盆景¥2600万
2008年,徽派盆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只有200多户居民的卖花渔村,就有多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人。
当地近年完善道路、通信等基础建设,令盆景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平整宽阔的公路,让大货车可以直接开到村民门口;5G网络的全覆盖,让村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售卖盆景,有村民一年售卖的盆景中,80%是经电商平台销售。

2022年,卖花渔村盆景生产总值超过2,600万元。同年,世界旅游联盟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合作发布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中,《卖花渔村:“盆景+”产业融合新模式赋能乡村振兴》成为安徽省唯二入选的成功案例。
延伸阅读:安徽宏村 牛形布局有什么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