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15日

国务院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共有24个城市上榜。

  这些城市分别是北京、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江陵(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对象局限于个别建筑或遗址,在专家学者的提议下,全国政协起草专题报告,建议尽快公布一批文物古迹丰富的历史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的定名,也是经历详细的考量。罗哲文是当时国家文物局的代表,有份参与名单的评定。罗哲文认为,中国城市的遗产都属于文物遗产,并且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大多都与文化有关,因此要在“历史城市”中,加入“文化”二字。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后,政府再于同年出台《文物保护法》,明确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将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化。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饭喝茶,都用“食”字,“食饭”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当中又最爱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并不一样。“工夫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据说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种,慢慢演变成一种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动作及过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话的意思是仔细、讲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个细小的...

侬好:上海话与邵氏影城

  上海是中国内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话,即上海吴语(又称沪语)则于1930年代曾盛极一时。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电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内人都懂一两句上海话。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电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板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宁波上海话:“阿拉”(即我们)、“侬好”(即你好)、“谢谢侬”(即谢谢你),懂者不多。 

  老板是上海人,编剧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话曾一度充斥了整个片场,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话,千万别...

当代中国-当年今日-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

2025-02-16
当代中国-当年今日-气象学家雷雨顺

1983年2月16日

中国著名气象学家雷雨顺逝世

2025-02-15
中国美术馆

1963年2月14日

中国美术馆落成

2025-02-13
世界地质公园

2004年2月13日

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诞生

2025-02-12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昆曲

2001年5月18日

中国昆曲入选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25-05-17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