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竿头须进步 VS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鼓励别人再接再厉,我们会说“祝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古书中,则有“百丈竿头须进步”,哪一个才对?

  先说百丈竿头须进步,出自道原《景德传灯录 招贤大师偈》。竿头是竹竿的最顶部,高于竹竿的顶处,就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学问和成就即使已达到一定高度,也要继续努力,不断求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则见于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及元.张养浩《折桂令.功名百尺竿头》曲:“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

  可见两种说法都有出处,意思亦相同。

  延伸阅读: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兄弟久别 对床夜雨

  形容与好友天南地北地畅谈,广东俗语有“吹水”,若文雅一点,则有“与君一席话”或“对床夜雨”。

  不要以为“对床夜雨”就是与男女有关,其实这是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的意思。

  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就有:“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听雨”古时就是一件风雅之事,而能与朋友一起风雅一番的话,就是美事。

  而苏轼《送刘寺丞赴余姚》亦有一句:“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就是...

相逢不用忙归去 明日黄花喋也愁

  形容事情已过去了,已失去价值,我们会说“明日黄花”。其实,明日是未可知的,为什么我们却又知道明日的黄花已失去了价值?这个成语确实有点吊诡。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喋也愁。”

  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既然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急着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若等到“明日”,重阳节已过去,不但再观赏已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感到有点发愁。

  苏轼为了留着友人,写的也太有诗意了...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与吃有关?

  这句话出自于《礼记 ·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是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才明白做学问时会遇到的困难。

  这句话是说做学问要亲身经验,才体会得到个中原因。

  其实在这一句前,就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习与吃原本是两码子事,但作者却用吃来比喻学习。作者认为,品尝到美食,是切肤地感受到那种满足;这就好像学习一样,亲自学习后,才能明白自...

心欲专 凿石穿

  形容坚持做下去最终得到成功的,我们一直会以“铁柱磨针”来形容,不过,也有同样言简意赅的形容词可以用的,“心欲专,凿石穿”就是其中之一。

  “心欲专,凿石穿”出自唐.张鷟《游仙窟》:“张郎心专,赋诗大有道理。俗谚曰:‘心欲专,凿石穿。诚能里之,何远之有!’”意思显而易见,就是一个只要专心一意,就算石头也能凿穿,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同样道理,在曾国藩《致沅弟.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有另一句有趣的形容,就是“坐这山望那山”。

  全句...

五一国际劳动节

  今天是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让我们说一下劳动节的故事。

  国际劳动节的由来源自一场1886年发生在美国芝加哥的工人集会。起初这场示威游行的诉求只是劳工们想争取缩短工时,后来国际上为纪念这一个行动,就出现了“劳动节”。

  不过,美加地区都不以5月1日为劳动节,而是在9月的第1个星期一庆祝。

  更多国家和地区是将5月1日设为劳动节,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法...

学问勤中得 荧窗万卷书

  成材必须苦学,所以有不少古语都与勤学有关,例如“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当中还隐含了一个典故。

  “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出自汪洙《神童诗》,意思是学问需要勤奋学习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荧取光,勤奋夜读诗书一样。

  “荧窗”就是指晋人车胤的故事。车胤少年时十分穷苦,吃都吃不饱,更别说晚上有油点灯供自己学习了。为了能够利用晚上读书,他捉了荧火虫放在小袋子内,借用荧火虫的一点点光来读书,终能成...

“君子用世 随大随小”下一句是?

  我们形容做人要尽力、负责任,在古代便有一句名言:“君子用世,随大随小,皆全力赴之”。

  君子用世,就是为世所用的意思。在世做事,要的是积极投入的态度,无论做大事也好,小事也好,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就是君子应有的态度。

  原句出自魏源的《默觚 · 治篇》,而这位魏源是何人呢?

  魏源 (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天才...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国庆黄金周

  每年十月一日,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大日子,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国庆可能会连同“黄金周”这三个字一起出现,到底“国庆黄金周”是什么呢?

  国庆黄金周,是内地由十月一日国庆开始一连7天的假期,因为是一周假期,故称为“黄金周”。从1999年10月1日起,每年国庆、春节、五一劳动节三个假日都实行7天的连续休假制度。

  至于当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修改调整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旅游休闲娱乐的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国家通过修改...

十一国庆

  十月一日,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日,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十一国庆”。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日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开国大典”也在当日举行。自此,每年十月一日的国庆纪念日,都会举行大型庆典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年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加入盛大的游园联欢活动,市民大...

“走佬”为什么又叫“着草”?

  形容要逃难,会说“走佬”,加一点黑社会风尘味道的,会说“着草”。着草,又写作“著草”,究竟为什么与逃难有关?

  “着”有穿的意思,“草”就是指草鞋。在古时,人们多不穿鞋,只有远行时才会穿草鞋,因此穿草鞋,就有离乡别井的意思了。

  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在西周遗址中就有草鞋实物,古代侠客、隐士也以穿草鞋为豪:“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可见在古时,穿草鞋与离家、远征有关。

  演变下来,原本豪侠穿草鞋远...

逃难为什么叫“走佬”?

  电视剧里,当黑道中人犯了事,会说一句“快点走佬”。意思就是要一走了之、逃难的意思。为什么逃难又叫“走佬”?

  走佬的原词,在清代《清稗类钞·会党类·三十六誓 》有载:“兄弟患难之时,无银走路,必要相帮,钱银水脚,无论多少。如有不念亲情者,五雷诛灭。”当中“无银走路”意思就是指无钱逃跑的意思。

  走路,后人取成音,就成“走佬”了。

  延伸阅读:“走鬼”点样走?

著与着怎分别?原来都源自它

  形容穿衣,有人写作“穿着”,有人则认为“穿着”才对,也有认为两个字相通,到底哪个才对?

  “着”与“著”的分别,在“香港小学习字表”平台上有精简的解释。“香港小学习字表”是根据教育局《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指引而设的中文字学习网上平台。

  根据指引,“着”与“著”分别有多个用法。    

  “着”可用作穿着、着陆、着眼、着笔、着落,以及着人前来领取等;而“著”则用于著名、著述、名著、巨...

凉风有信 秋月无边

  内地一个综艺节目曾邀请了张卫健作嘉宾,他在台上的表现,有媒体事后以“起鸡皮”来形容。 

  事缘张卫健在台上重现当年他主演《鹿鼎记》韦小宝一角时的一段经典台词。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加强健的臂弯!”他重现当年剧中的语调、表情,以及韦小宝独有的不羁。有网民听了虽然感受得到张的出色演技,也为他说出一句过气的潮语...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踏入农历八月,又是华人最具节日气氛的中秋节。提起这个节日,我们除了会想起食月饼、玩灯笼外,大家又知不知道在老一辈之间流行一些中秋传统节日的习俗或禁忌?其中一项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想必大家都会有个疑问,就是为何一个讲究团圆的节日,偏偏男性和女性各自都有不能参与的活动?先说“男不拜月”,原来在古代民间,月亮多数用来形容女子,属于阴柔的代表,是故象征阳刚以及正气的男子自然就不适合祭拜月亮了。

  与之相应的“女不祭灶”亦是同样道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每家每户都会祭拜灶王爷...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形容每月农历十五,我们常听说“月圆之夜”,可是,从天文学上来说,月圆之夜多在农历十六,所以,又有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为什么?

  古人以“朔”、“望”来记录月亮的圆缺规律。

  朔,是指每月农历初一,这时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对地球,人们看不到月亮。

  望,是指到了农十五、十六,月亮上光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人们就能看到圆圆的“满月”。

  农历的标准是“朔”一定要在初一,如果“朔”在初一很早便出现,那么“...

一年容易又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正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到来。这个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节日原名为“仲秋”,在中国农历当中八月正为秋季第二个月,在这一天,月亮会变得圆满,象征团圆的意思。然而,一年之中大家面对的难关都不少,为何又会有“一年容易又中秋”之说?

  “一年容易又中秋”,这一句来自于宋代诗人陆游《宴西楼》的诗句。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诗句当中表达诗人因看见西楼上前人的遗迹依然豪雄,但自己因为从军不能常来,桥头飘起的风令他感叹“一年容易又秋风”,然后迎着秋风转回驿舍,眼见“摩诃池上月方中”而有感...

迎月赏月追月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根据《礼记》所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周朝,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到了唐宋时期,中秋赏月之风盛行起来,一家团圆,共同赏月叙谈成为了中秋节的习俗。 

  香港人欢度中秋,除了重视中秋正日外,还有“迎月”及“追月”的习惯。

  不说不知,中秋节节期前两天叫做“迎节”,俗称迎月,后两天叫做“余节”,俗称追月,中间八月十五才叫“正节”...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这两句诗出自明代诗人唐寅《元宵》一诗,将元宵佳节的特色——明月及彩灯,共冶一炉,砌出一幅美丽夜景的图画。

  民间有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八月十五中秋夜,如果天气不佳,云雾遮盖月亮的话,五个月后的元宵夜就会下雪,影响彩灯,令张灯结綵的元宵佳节失色不少。

  这句话在北方可能比较合适,但在南方地区就不一定适当。在南方,正月十五日已是大地回春之时,月亮高挂的机会也高,因此文人墨客也喜...

番鬼佬月饼

   香港是一个华洋杂处之地,有不少中西结合的文化,跟中秋有关的就有“番鬼佬月饼”的说法,这俗语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番鬼佬月饼”,就是将中西两个不同的元素结合而成。“番鬼佬”是指外国人,“番”这个词在古代社会就是用来形容外族,特别是一些离中原甚远的外族,带有野蛮、没文化之意。

  以往香港有不少英国人在此地生活,由此本地华人会以“番鬼佬”形容他们。至于月饼,英语就是“mooncake”,刚好发音与广东话“...

“着衫”是古代用语?

  穿衣服,广东话又可说成“着衫”。当中代表穿上的“着”字,原来是沿用古时用法。

  汉代《乐府诗集·木兰诗》中说:“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这首著名的木兰诗中,描述木兰脱去战时军袍、穿上旧日衣服的场景,当中的“着”,就是“着衫”的意思了。

  元代马彦良的《一枝花·春雨》也有这个字:“穿一领布衣,着一对布履。”此处的“着”就是“穿着”或“穿上”。

  不过如今普通话口语中,较少用...

“廿”为什么这样写?

  我们写“二十”,为什么又可以写成“廿”?

  中文大学的网上“汉语多功能字库”就有精简的解释。

  甲骨文由两个“十”字合并成“廿”,本义就是“二十”。《说文》:“廿,二十并也。古文省。”也就是说,甲骨文“廿”为两个“十”相连,又或可以写成“卄”。甲骨文“廿”用作数词,指二十,《甲骨文合集》曾经出现过:“廿牛”、“入廿”,指贡纳了二十(块龟甲...

消失的俚语|念五两

  假如现在问人什么是“念五两”,可能并没有多少能够答得上。“念五两”是什么意思呢?

  清朝至民国时,在省城广州有很多妓寨(院),娼妓盛行,因此有很多跟妓女有关的俗语出现。昔日的恩客不乏与妓女日久生情、而带走妓女的情况,这种情况经常被人取笑,“念五两”就是这个意思了。

  为什么叫“念五两”呢?

  “念”又可等作“廿”,“念五两”又可以称作“廿五两”,以一斤为十六両计,“念五两”就是...

消失的俚语|跑马射蚊须

  数年前,在铜锣湾有一家名为山旯旮的餐厅,店内有一块巨大的以霓虹光管设计的大字牌,写上“跑马射蚊须”,到店内的食客都纷纷打卡,将相片放上社交平台,一时成为网红地标。“跑马射蚊须”是什么意思呢?

  形容事情困难重重,会用“难过登天”、“Mission Impossible”,而在上一代广东人,则有一句颇生动的形容词 ,就叫做“跑马射蚊须”。

  所谓蚊须,就是蚊子的脚,因为蚊子身小脚长,小脚看起来有点像胡须,所以粤语便说成“蚊须”。

  想像一下蚊须那么幼小,即使神射手亦很难用箭射穿,更何况是...

发怐愗

音:faat6 ngau6 dau6  意思是没精打采,呆头呆脑 。

      发怐愗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原来早在战国已有“怐愗”的用例。 

     “怐愗”指愚貌﹐也有愚昧及不聪明的意思。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在《楚辞.宋玉.九辩》中云:“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有古代四大美男之誉的他不被楚王重用,于是借悲...

苏孲崽

音: sou1 aa1 zai2  意思是“苏虾仔”,即指婴儿、幼童。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月光光》这首儿歌,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当中提及的“虾仔”,跟“苏虾”同出一辙,但为何小孩又会变成“虾”呢﹖ 

     “苏虾”的本字是“臊孲”(读作苏鸦),苏孲崽出自《番禺县志》:“广州呼小儿曰苏孲崽。苏,生也,言新生者也”。意指初生婴儿身...

阴骘

音:阴质  意思是做了缺德的坏事。  

      现代的人会说:“这是报应来呀,肯定前生做得阴骘事多啦。”,大家可知道,古代这个词原本就是用来形容好人好事? 

     清代黄遵宪《己亥杂诗》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阴骘诵文昌 。道教中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指:‘人所不见为“阴”,暗中施与为“骘”,凡事做有益于人群的事,而不欲人知,...

“太子洗马”是什么职位?

   “太子洗马”这个古代职位名称,很是有趣,从字面上看,似是为太子清洁马匹,实际这职位与洗马完全没有关系。

  “太子洗马”职位最早先秦时期已设置,意同“先马”,是太子身边的侍从官,每当太子出行的时候就在太子的车马前为先导,负责引路开路,可以算是太子的仪仗队的一部分。

  《问玉珉》:“洗马进贤冠,出则在马前清道,固曰洗马。”

  唐朝时,这个官职只为“从五品”,九品中职位不算太高,但却是极受欢迎的职位。

  ...

消失的俚语|埋街食井水

  电影《胭脂扣》中,如花有一句对白:“只希望埋街食井水,有住好人家”。“埋街食井水”这句俚语现在认识的人不多了,从前却常听到,究竟是什么意思?

  清朝至民国时,广州妓寨(院)盛行。因为河道很多,妓院多以花艇方式经营,故此“召妓”又美其名为“开厅踏艇”(陆上妓院叫“开厅”,河上妓院则叫“踏艇”)。

  艇上妓女,终年漂泊,居无定所,平时只能饮用河水。

  粤语“埋街”有船艇靠岸之意。妓女上岸,不再卖身卖笑,从此不用喝河中水,而喝地上的井水。

  ...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