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6-09
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乎保存传统的生产方式,更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以及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近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中国3个传统农业系统,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们分别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加到了18处,位居全球第一。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65处 分布多国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旗舰计划,今年10月即将迎来计划运行20周年。目前,全球共有65处经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2个国家,其中有18处位于中国。
根据评选标准规定,遗产地必须具备全球重要性和公共产品价值,支撑粮食安全、生计安全、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而且景观秀美。
中国新增三处遗产地 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今次最新获得认定的三处中国传统农业系统,分别位于福建、内蒙古和河北。粮农组织指出,因为这三处系统透过独特的方式,利用传统方法和知识,维护特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因此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下就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这三处地方。
福建的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在宋元时期,安溪茶叶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现时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当地的茶农透过自然环境管理,确保茶树栽培的最佳条件,产出优质茶叶。这些方法代代传承,确保了当地茶园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则是中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也是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当地牧民们通过不断转场放牧,令植被受到保护,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避免了土地退化,亦保障了当地肉制品和奶酪等畜产品的稳定供应。
河北涉县的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是雨养农业系统,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当地山区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而石堰梯田则为陡坡种田创造了条件。
几百年来,当地人采用环保农耕技术种植多种作物,确保了山区恶劣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还创造了壮丽的山地梯田景观,见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涉县梯田不仅种出了远近闻名的核桃和花椒,还有小米、玉米、大豆、黑枣及其他农林产品。
保留传统农业智慧 启示未来发展
保护这些代代相传的农业系统,不仅是为了留存过去,更是为当代和未来的农业创新与技术的寻找启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认为,过去一个世纪的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显露出不少负面影响,譬如过度依赖机械装备、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农牧生物品种严重单一化等等,而传统农业开展了数千年,证明传统农业是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
不过他亦指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含义,并非是要倒退回到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而是要在传统农业当中去寻找智慧。粮农组织副总干事赛梅朵亦表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通过非凡的生态农业方法,证明其可持续农业模式的巨大潜力。通过对农业体系原有特色加以利用,能够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