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七件事|7个坐标 探索湾区创科之路(上)

编辑︰闻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做哪些事?在大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到湾区发展的“七件大事”,其公布5年以来,取得什么成果?

      本系列文章,透过7个坐标,探索7个地点,解画“湾区七件事”中的“第一件事”:怎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创科坐标|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合作区位处深、港“一河两岸”,以“一区两园”模式运作,当中香港园区占地0.87平方公里,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

      其前身是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及毗邻的深圳深方科创园区。

湾区创科篇-河套
航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是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之一,也是唯一的科技创新类平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9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开放互通、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明确支持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深圳深方科创园区,共同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并制定配套政策,便利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

      截至2024年,合作区内已推进和落实超过160个高端科研项目,初步形成香港高校、生物医药等六大科创集群,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形成“半小时科研圈”,成为大湾区创科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先行者。

      《规划纲要》出台5年来,大湾区逐步构建起“两点两廊”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包括深圳河套、珠海横琴“创新极点”,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令创科生态更开放,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4年位列第二。

创科坐标|大科学装置:东莞散裂中子源

      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有一座占地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的“神秘基地”,就是大湾区第一个“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湾区创科篇-散裂中子源
东莞散裂中子源,被称为探索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一期工程于2018年启用,二期工程于2024年3月30日在东莞启动建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世界第4个脉冲式散裂中子源项目,填补了中国在此领域的空白。一期工程于2018年启用,至2023年中,全球注册用户超过4,300人,完成课题1,000多项,在新型锂电池材料、航空材料等领域成果丰硕。

      大科学装置,又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视为科研领域的“航空母舰”。1990年代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有48%都依托于大科学装置。

      《规划纲要》提出,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截至2023年,大湾区已布局建设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当中3个在东莞,2个在惠州,广州、深圳、江门各有1个。

创科坐标|澳门科技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港澳兼具科研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是打造大湾区科创中心的重要力量。

      澳门科技大学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挂牌成立,是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湾区创科篇-澳门科技大学实验室
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澳门首颗科学卫星项目的承办方之一,这被视为大湾区科技发展合作的新范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1984年开启该计划,旨在聚集和培育顶尖人才,进行尖端研究,推动科技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更重要作用,包括推进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向港澳有序开放“大科学装置”、科研资金和资源“过河”等等。

      至2023年,大湾区已建设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当中16家在香港,4家在澳门;并成立超过3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25个重点专项、超过13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向港澳开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5家机构,获批可申请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使用。

      2018年至2023年间,约8亿人民币(下同)内地科研经费跨境拨付香港。2015年至2023年,澳门与内地联合研发178个项目,获资助内地经费超过2.7亿元。

湾区7件事基建篇

湾区七件事|7个坐标 探索湾区基建成就(上)

湾区七件事|7个坐标 探索湾区创科之路(下)

湾区百科|横琴封关 “一国两制”新实践

湾区百科|粤港澳大湾区是怎样诞生的?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湾区百科|5个数字认识广州 曾不属于广东省?为何被称为「花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