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五 趕五窮 迎財神 農曆年初五有甚麼習俗?就有「趕五窮」的習俗。 「五窮」,又稱為「五鬼」,是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單從字面便知「五窮」是負面東西,在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送窮文》中便提及「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必須要送走。 那麼,在年初五要做甚麼來「破五」呢?通常人們會早起床放鞭炮、打掃衛生。打掃衛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臘月三十到...
初一不出門 初二拜家門 大年初二,有甚麼傳統呢?民間有一個說法是「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門」 古代人們相信,初一是一年之始,人人都是有財氣、有福氣的,如果出門的話便會令財氣外泄,未來一年便會變得貧窮,「不出門」也有保守一家平安及留住福氣的意思。 到了年初二,大家便開始出門拜年,便有「初二拜家門」的說法。在古代,每到初二,人們都會到指定的地方拜家門。 拜家門即是拜家譜,通過供奉袓先祈求...
臘月二十六 炖猪肉 中國傳統習俗中,臘月廿六有甚麼要做呢? 中國年謠《北京忙年歌》寫道:「二十六,燉豬肉」。 過去,一般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裏的人又比較多,吃飯有一餐沒一餐,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裏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做菜。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
年廿六洗福祿 一到年尾,就每天都有活動,到了年廿六便要洗福祿。 所謂洗福祿,意思就是在臘月二十六這天,人們要進行洗浴,這樣未來一年的「福祿」才會多。 以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洗去陳舊氣,迎來新喜氣;或是洗去倒霉運,天天逢好運。 因此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也有「臘月二十六,裏外洗一洗」以及「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之說。 除了洗福祿外,在傳統上年廿六還有「割年肉...
年廿四開炸 年廿五蒸糕 過農曆新年,當然少不了要有各式各樣的糕點。 香滑的年糕、甘香可口的蘿蔔糕、口感一流的馬蹄糕等,都是香港人過年必備的美點。 今時今日要享用各式過年糕點,到商店和超級市場便能輕易買到。 不過在中國古代,製作賀年糕點就非常講究。因為古人認為,年糕諧音「年高」,即「年年高」,意味着明年將步步高升,財源滾滾。 為了取得好意頭,蒸糕過程一定不能馬虎,萬一這些糕蒸得不好,意味着未來一年都不會有好日子(不能高)。 除了要蒸好...
謝灶:官三民四船家五 年近歲晚,不少舊式食肆仍有謝灶的習俗儀式,以答謝掌管廚房安危的神明一年以來的關照。 「民間謝灶」,最初源於古人拜火的習俗,後來就演變成通過祭祀「酬謝」灶君的習俗。 相傳灶君會在每年年末都返回天庭,將人間善惡向玉帝報告,所以一眾百姓,為免被灶君打小報告,希望以「謝灶」這個形式討好灶君,從而產生出這個傳統習俗了。 說到謝灶,中國傳統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講法。 傳統上,年廿三...
每日一詞 一鑊粥 「一鑊粥」是廣東方言,比喻一團糟、一個爛攤子。這個詞由來是怎樣的呢? 「一鑊粥」源自歇後語「煲燶粥——大煲夾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漿糊。粥煲燶了,便更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這個形態,反映做事並未完成,半途而廢,一塌糊塗。 如果有人把「一鑊粥」來個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鑊泡」,事態便更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