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1/01/2021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經過40年建設,這南方小城已變成千萬人口的國家經濟重鎮,更是世界級的科技產業基地。看着深圳的高速發展,大家或者已經淡忘,甚至從沒聽說過,這個代表着改革開放的城市,曾有一條80多公里長的「二線」橫穿而過,3米高鐵絲網把它分隔成「關內」和「關外」兩個世界。
「管理線」保特區穩定 為改革開放護航
中國確立改革開放的國策後,於1980年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以及福建廈門,設立4個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而深圳比鄰經濟已起飛的香港,地位無疑最為重要,也是最能吸引各方面資金和人才,而資金和人才正是它成功的關鍵。
不過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經濟特區,其範圍並不等於深圳市全境,而是只有目前的羅湖、福田、南山和鹽田4個核心區,面積300多平方公里。到了1982年,隨着特區建設腳步加快,當局為確保特區的穩定和發展,以及方便在特區範圍實施某些特殊經濟政策和稅務優惠,並防止其他地方民眾無序湧入特區,對香港和深圳邊境造成壓力,決定在特區與非特間的邊界設置「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並於大約3年後峻工。港深邊界是「一線」,「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也就被俗稱為「二線」。
延伸閱讀:瓦頂下的美式快餐 麥當勞走入中國 深圳開第一間分店
改革開放初期入特區手續繁複
「二線」東起深圳鹽田區梅沙背仔角,西至寶安區南頭安樂,全長84.6公里,沿線有近3米高的鐵絲網分隔,由武警駐守,初期設有布吉、南頭、沙灣等6個檢查站,亦即所謂的「二線關」,後來檢查站增至16個。當局規定,深圳特區戶籍居民要憑身份證、非深圳特區戶籍居民則要憑戶籍地所簽發的邊防證,才可通過檢查「入關」,而香港澳台居民和外國人從內地其他地方進入特區,則要出示回鄉證等證件。
以往北上的港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二線關」的經驗:有武警上車核對乘客證件,又或乘客要下車到旁的驗證大廳排隊過關。更早北上者,還會有這樣的印象:當特區已經熱鬧繁榮的時候,「二線」外還只有工廠,一些地方更是偏僻荒涼,關內關外是兩個世界。
另外,在「二線」設立之初,當局對「入關」管制是相當嚴格的,內地民眾要申請到深圳特區的邊防證絕不容易,既要到單位「政審」和開介紹信,又要經派出所查核,再到公安局辦理,手續非常複雜,甚至要靠「關係」才能辦成。有經過這一段的內地人說,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要去一趟深圳特區,比現在要去歐美旅行還「大件事」。
偷渡入關 SOHO中國老闆成改革開放傳奇
也因如此,當年不少一腔熱血到深圳特區闖天下的年輕人,曾因沒有邊防證被擋於「二線」之外,幾乎要望關興歎,創辦「SOHO中國」的潘石屹也是其中之一。
潘石屹接受內地傳媒專訪時透露,1987年他變賣了所有家當,辭職南下深圳,但到達南頭關時,卻因沒有邊防證進不了特區。那時他只有80元(人民幣,下同),但一咬牙花了50元找蛇頭求助,終於在對方帶領下,從鐵絲網下面的一個洞鑽進了「二線」。他在深圳搬過磚、推銷過電話,再轉到剛建省的海南發展,並涉足地產業,但這已是以後的事。
至於曾為特區保駕護航的「二線」,也隨着深圳高速發展,關內和關外的差距被撫平而失去作用,甚至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2005年,深圳取消邊防證制度,內地居民憑身份證即可進入特區;2010年,經濟特區在擴大至深圳全市,二線已名存實亡,隨後設施更被拆除;直至2018年,早已沒有存在感的二線正式被官方撤銷,走入歷史。
無論如何,「二線」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它的消亡正也是改革開放深化和深圳成功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