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四大名硯是甚麼?

編輯︰聞華

     文房四寶,紙筆墨硯,中國有「四大名硯」最受推崇,是哪4種硯台呢?

      硯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到了唐代,石質硯台佔據主流,逐漸出現四大名硯:甘肅岷縣的洮(粵音同「桃」)硯、廣東端州(今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粵音同「攝」)州的歙硯,以及用河泥製成的澄泥硯,均有質地堅硬、細膩,出墨柔滑、磨墨無聲、不損筆毫等優點。

      洮硯所用石材,來自甘肅岷縣、卓尼縣一帶的洮河峽谷,以綠色為主,不過石料稀有、採集難度大,古時普通百姓是難得一見的。

      端硯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產自肇慶爛柯山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硯台因此得名。端硯品類繁多,有青花、蕉葉白、石眼等品名,色彩多為白、青、紫,以產自七星岩的白端硯最為珍貴。

      歙硯的石材,原產於江西婺源縣一帶,因在安徽歙州(今歙縣等地)加工而得名,色彩以青黑為主。

      澄泥硯是四大名硯中唯一的陶硯,以河泥為原料,燒製而成,質地堅硬不輸石硯,在河南、山西、山東、河北等地都有出產,當中山西绛州的澄泥硯最為出名。

左上至右下依次為:洮硯、白端硯、歙硯、澄泥硯。(網上圖片)

中國文化通識|皇帝的專用通道?御路是甚麽?

中國文化通識|佛教四大名山在哪裏?

趣談中國文化|纏足為甚麼叫「三寸金蓮」?真的只有「三寸」?

中國文化通識|脊獸是甚麽?

相關標籤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