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0/05/2023
你坐過人力車嗎?曾經在香港街頭縱橫行走逾百年,人力車是最早期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每天人力車伕守候在街頭巷尾,就如現在的士般,不論日曬雨淋,以快速穩健的步伐,將乘客送到目的地。
香港早期交通工具比併 人力車一人拉行比坐轎、山兜方便
香港開埠初期,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是轎和山兜。它們通常都是由兩名轎夫抬起前進,乘客就穩坐在轎中或藤椅上。一般來說,坐轎或山兜的都是居住在港島半山或山頂的富有人家。
直至1874年,香港才開始出現一種新型交通工具,就是由日本引入的人力車了。
雖然人力車跟轎、山兜一樣,同樣依靠人力,但其設計是只需一人拉行,不像轎或山兜需要兩個人才可以抬動。因此,人力車逐漸流行起來。
港英政府規管人力車生意 車伕要儀容過關才可以拉車
1884年,港英政府開始實行規管人力車的出租生意,不單針對發牌,同時對人力車伕的儀容也有所要求。例如,車伕的髮型要剪「陸軍裝」,不能披頭散髮,還有不可留長指甲等。
人力車伕靠勞力謀生賺錢,收入不俗,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入行。1895年,全港約有570部人力車,至1920年代增加至約3,000部,它們大多集中在港島早期建成的街道──皇后大道、火車站及渡輪碼頭,尤其接載趕坐火車、渡輪出門的市民。
人力車伕每日在街頭拉車,若遇爾載客到港島一些高低不平的山路,上斜落斜難度高,如一不留神,很容易會發生翻車意外,所以賺來的車資都是有血有汗的。
隨着社會發展,香港的交通工具漸趨多元化。1888年,山頂纜車啟用,成為家住山頂的富有人家的主要交通工具,於是轎和山兜便漸漸走向式微。
電車巴士夾擊 人力車逐漸式微
1904年,電車在港島通車,覆蓋了由東至筲箕灣、西至堅尼地城、以及跑馬地,共設29個車站,為港島居民帶來大大的出門便利。於是,原本坐人力車出門的乘客,都紛紛轉坐電車,令人力車面臨客源流失的壓力。
1920年代起,香港引入出租汽車(的士),加上私家車開始流行,很多富裕家庭都購買作為代步之用,同時巴士的普及,市民對人力車的需求逐漸減少。
不過,在日據時期,因為大部分交通工具都遭到戰火摧毀,或者被日軍充公,很多公共交通工具都經常停駛,於是人力車再度活躍起來。
直至二戰後,社會現代化發展,依靠勞動力的人力車又面對被淘汰的現實。1968年,港英政府停止向人力車發牌。1970年,人力車伕數目減至不足200個。
1980年代起人力車成遊客打卡熱點 最後一位車伕2020年退休
1980年代起,人力車開始改為以遊客為對象,讓他們拍照打卡,然後在中環或尖沙咀渡輪碼頭附近兜個圈作旅遊體驗。
隨着2020年被稱為「香港最後一位人力車伕」的洪伯退休,人力車在香港交通史上悄悄畫上一個句號。
香港交通工具由最早期的轎、山兜,到盛行一時的人力車,發展至現在仍然持續運作的山頂纜車、渡輪、電車、巴士、港鐵,以及近年新趨勢的環保電動車等,見證科技的日新月異,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