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墳不帶五果 家中無災禍

  4月清明節前後,很多人都會去掃墓。掃墓會帶備三牲祭品,水果是少不了,是不是所有水果都可以用來掃墓拜祭先人?俗語有說:「上墳不帶五果,家中無災禍」,哪五種水果不宜供奉給先人?

  第一是空心果,如哈密瓜、木瓜,代表不幸;第二是梨子,有分離的意思;三是莓類水果如草莓、藍莓,因為「莓」普通話有「沒」的意思,不吉利;四是一串串的水果,如荔枝、葡萄,有「串串隨祖」,傳統認為對祖先不敬;五則是多種子水果如石榴、百香果,多籽水果被認為是「不夠純潔」,恐有不敬之嫌。

  中國傳統祭品都與「諧音」有關,清明節帶「蘋果」、「甘蔗」,寓意平安及謝謝,準沒錯的。

  延伸閱讀:清明時節「風」紛紛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要成功,就要經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視個人的修養,特別看重「錯而能改」。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就是說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固然值得欣賞,但更可貴的就是一旦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

  在古聖言書中,不乏錯而能改的教導。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馬光《資治通鑑 · 漢紀》中的「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可以...

知恥近乎勇

  中國有不少自古流行的金句,當中都有大智慧,其中儒家學說對於「修身」之道,就有一句名句:「知恥近乎勇」。

  這句話出於《禮記 · 中庸》,意思是指知道羞恥,就接近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了。一個人有了羞恥的心,即是懂得自省,如能進而自勉自勵,勇於改過,就是真正的勇敢,達到「修身」之道。

  中國古代有不少偉大人物都有知恥之心,成就崇高品格,例如孟子「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莊子「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以及...

揚州炒飯原是皇帝吃的?

  香港人喜歡吃的「揚州炒飯」,是用雞蛋、蝦仁、叉燒等食材烹調而成的美味炒飯。揚州炒飯遠近馳名,它的由來有什麼特別呢?

  這道美食的由來有幾個版本,其中一個,相傳是隋煬帝南巡江都(今揚州)時,命人煮他喜歡吃的「碎金飯」,就是雞蛋炒飯,從此揚州人便把金色的雞蛋炒飯稱為「揚州炒飯」。

  也有另一個傳說,揚州炒飯出自民間。早在春秋時期,揚州古運河邗溝上的船民,喜歡用雞蛋炒飯。當時人們會把中午的剩飯留到晚上,加入一兩隻雞蛋...

咸豐年嘅事 是什麼事?

  如果說到一些陳年舊事,廣東話會說「咸豐年嘅事啦」。   這句話其實話中有話,表示「不提也罷」。究竟咸豐年發生甚麼事,令後人會不願再提呢?

  清朝皇帝咸豐1850至1861年在位,這段時間廣東一帶發生了不少事件。例如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創立太平天國;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1860年更是簽訂不平等條約,將九龍割讓予英國。

  所以,咸豐年這段時間對廣東人來說有很多不好的回憶,不提也罷。因此,後來廣東人說起不堪回首的往事時,...

相關標籤

初七人日「三吃四做一禁忌」  

  在中國民間傳統中,新春不但喜慶的習俗多,禁忌也多,例如在初七人日這天,便有「三吃四做一禁忌」的習俗。

  正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人日」,是因為傳說中女媧創造天地時,前六天分別造出雞、犬、豬、羊、牛、馬,直到第七天才創造出了人類,故正月初七又稱「人日節」,即人類的誕辰日。

  那麼何謂「三吃四做一禁忌」呢?所謂「三吃」,就是吃麵、七寶羹、及第粥,吃麵寓意長壽,吃七寶羹寓意身體健康,吃及第粥寓意高中。

  至...

生骨大頭菜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為甚麼?

  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都會用到。但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吃菜時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農民會以「種壞」來形容這種不好的大頭菜,而「種壞」又...

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古人在清明節掃墓,是怎樣的情景?

  宋代高翥《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將清明節掃墓的場景形象地展示出來。

  首兩句「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描繪了清明時節的典型場景。詩人站在遠處,看到南北山頭的墓地密布,人們紛紛前來祭掃,場面繁忙而莊重。一個「紛然」寫出了祭掃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