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與「期頤之年」

  若某人的年紀到了八、九十歲,我們可以「耄耋之年」(粵音:冒秩)來形容,到了一百歲,則稱為「期頤之年」。

  「耄」指兩鬢斑白的老人家,亦含有思想紊亂的意思;「耋」更有跌倒的意思,也是用來形容老人家的。

  曹操《對酒歌》就曾寫道:「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到了一百歲呢?

  那麼就可以稱為「期頤」。《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延伸閱讀:養兒一百歲 長憂九十九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二句詩來自唐朝大詩人李白,寓意每個人有自己的才能,必有自己的用處,在失意時不必氣餒,即使千金耗盡,也可重來,是在人生低潮時激勵向上的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源於李白所作的《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而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上天給了我才能,必然有用到的地方;即使千金散去,也還會重新得到。

  李白作這首詩,大約是在天寶十一年,當...

「不見棺材不落淚」下一句是?

  電視劇當中,有反派威脅主角的時候,會說上一句「不見棺材不落淚」,繼而就會用上兇殘的手法折磨他人。   這句「不見棺材不落淚」也成了大眾熟悉的俗語,但這句話背後是有甚麼故事呢?

   「不見棺材不落淚」原句實為「不見親棺不落淚」,出自明朝蘭陵笑笑生寫的《詞話》,比喻執迷不悟,堅持錯誤的道路,不徹底失敗,就不肯罷休。

  相信很多人對這上半句的俗語都非常的熟悉,但是這並不是它的全部,還有另外下半句,就是很多人都應該聽過的「不到黃河心不死」。

  原句是「不到烏江心不死」,說的楚漢...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耳順」是一種甚麼境界?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甚麼話都能聽得進去了。六十年是一個「甲子」,一個循環,經歷了很多人與事,在先聖孔子的角度而言,無論甚麼樣的意見都聽進耳內,能做到「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的境界,就算是聽到不中聽的話,也不會氣憤了。

  做到這樣的境界,人生不再衝動,不輕易發怒,有胸襟去聽...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語出孔子的《論語·為政》。四十歲人成熟了,有了自己的判斷力,不再容易困惑,而五十歲更是知天命之年。

  四十歲的男人,理論上應該事業有成,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經歷了很多之後,對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不會輕易為表象所迷惑。

  而對應廣東的俗語也有句說話:男人四十一枝花,花是艷麗的,代表男性於這個年紀應該才開始盛放,散發成熟穩重的魅力。

  孔子在《論語·子罕》也提及「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

相關標籤

不成功便成仁

   電視劇中的人,遇到性命攸關的情況時經常說:「今次真是不成功便成仁了。」究竟「不成功」與「仁」有甚麼關係?

  「不成功便成仁」這句話是針對「幹大事」的人來說的。凡做事便有風險,幹大事的人要堅持不懈,過程中可能面對不少困難,甚至丟掉性命。然而,縱使不成功,卻能成就仁義。

  這個「仁」是出自萬世師表孔子所寫的《論語》。在孔子心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則、標準和境界。簡單來說,「仁」是「仁義」、「仁德」;深入...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這兩句出自北宋歐陽修的詞《生查子·元夕》,描寫元宵佳節時,一輪皎潔的明月剛上柳梢頭,一對戀人相約在黃昏後見面,卿卿我我,然而,看罷整首詞後,卻會明白作者欲表達凄美之情。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是詞的上半部份。描寫去年元宵夜,花市上燈光明亮,猶如白晝。在明月剛上柳梢頭之時,一對戀人相約在黃昏後見面,談情說愛,場面溫馨。

  詞的下半部分卻是這樣的:「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今年元宵夜,明月與彩燈依舊明亮,可是...

活到老 學到老

  「活到老,學到老」這話的出處眾說紛紜,其中一個比較可信的來源是來自南宋理學家朱熹。此話意思是學習無止境,即使年紀大了,也要不斷學習。

  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海無涯,不斷學習,是人生的大智慧。年青時學習,多數是為了理想,但現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只有十多二十年,很快便會過去,所以學習應不斷更新。況且,在成長的過程中,可涉獵不同範疇,如一個專長數理的人,也可探索歷史,開闊自己眼界,貫徹終身學習的目標。此外,智能手機的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