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鞋 

   在職場上形容某人經常阿諛奉承,為了討好領導說很多過於誇張的褒獎言語,除了會用上「拍馬屁」外,還會用上一個更符合粵語語境的詞語——「擦鞋」。

  在近代社會或者現今某些發展中國家,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都會在街上到一些拿住木製鞋箱、膊頭搭住一條毛巾的擦鞋從業員,他們有的是成人,也有不少是小孩。

  顧客只需支付少量金錢,他們就會用盡渾身解數把你的鞋擦乾淨。

  因為擦鞋的時候他們都會蹲低身子,要抬高頭才能望見客人,因此這個工作就給人低下卑微的感覺,所以擦鞋行業基本上被當時社會視為最低層的行業之一。

  亦因為要使盡渾身解數以迎合客人,「擦鞋」也就被冠以等同於「托大腳」、「拍馬屁」的討好行為。

  用到職場上的環境,「擦鞋」一詞就化身成為為了討好領導階層。說得好聽一點就是迎合上司意見,但負面的說法就是阿諛奉承,這種見風使舵的人並不討人喜歡,但在現實職場中,往往不乏此類人存在。

  延伸閱讀:踏破鐵鞋無覓處 得來全不費工夫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語出孔子的《論語·為政》。四十歲人成熟了,有了自己的判斷力,不再容易困惑,而五十歲更是知天命之年。

  四十歲的男人,理論上應該事業有成,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經歷了很多之後,對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不會輕易為表象所迷惑。

  而對應廣東的俗語也有句說話:男人四十一枝花,花是艷麗的,代表男性於這個年紀應該才開始盛放,散發成熟穩重的魅力。

  孔子在《論語·子罕》也提及「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

「三十而立」是甚麼?  

   「三十而立」是孔子對自己在三十歲時的自我評價。三十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立」,代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

  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古代,男子一般於二十歲進行冠禮,冠禮完成後便是成人,但由於未達壯年,所以又稱「弱冠」,但男子到了三十歲,已踏入壯年,又是另一個境界。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立業,就...

馬死落地行

  經歷過人生低潮後,仍然積極面對,最終站起來重新出發,這正是「馬死落地行」的表現。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充滿哲理。

     「馬死落地行」是傳統的廣東諺語,在古代騎馬趕路是快捷便利的方式,但一旦在路途中馬匹體力不繼而暴斃,大家都知道唯一的方法就只有下馬自己步行。

     由此引申出:人在失去了優勢、靠山、或可以依仗的事物以後,為了繼續前進,就只好順勢而行,憑藉自身努力隨機應變,即使要面對更加艱苦的情況亦在所不惜...

鬼拍後尾枕

  每當有人不經意地把原本不應說的秘密說了出來,又或者做了壞事後忽然吐真言,我們都會以「鬼拍後尾枕」來形容。   但這種行為為何會和鬼怪扯上關係呢?

  從字面上理解,「鬼拍後尾枕」中的「後尾枕」,原應為「後尾胗」。

  在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當中就提到,「胗,項枕也」,即是頭之後為胗。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人會將一些不欲為人所知的記憶藏於「後尾胗」之處。

  壞人忽然吐真言,就像人被鬼魂在後腦拍了一下,竟藏在腦中的秘密脫口而出。故此「鬼拍後尾枕」...

相關標籤

「賓虛」和「趁墟」

  形容場面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老一輩的香港人,會以「賓虛咁嘅場面」來形容。你聽過嗎?是如何產生的呢?

  「賓虛」,在廣東話中有人山人海、場面宏大的意思。

  這個說法有說是源自於1959年出品的美國電影Ben-Hur,這電影中文譯名叫作《賓虛》,「賓虛」這個詞,其實是戲中主角的名字。

  這套電影在上世紀50年代上映,由於當時沒有後期特技,所以在場面上需要採用特大製作。製片公司動用超過萬名臨時演員上陣...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下兩句是甚麼?

  踏入春天,想起一首好玩的打油詩《四時不讀書樂》,雖然出處不詳,但絕對是經得起時代考驗。

  上世紀30年代,林語堂先生在一次題為《論讀書》的演講中已引用過,到今時今日這首打油詩依然瑯瑯上口,可見它確實道出莘莘學子的心聲。

  《四時不讀書樂》首兩句「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下兩句是什麼呢?原來流傳着很多版本,包括「秋高氣爽正好耍,嚴冬難耐望來年」,以及「秋有蚊...

年初五 趕五窮 迎財神  

   農曆年初五有甚麼習俗?就有「趕五窮」的習俗。

  「五窮」,又稱為「五鬼」,是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單從字面便知「五窮」是負面東西,在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送窮文》中便提及「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必須要送走。

  那麼,在年初五要做甚麼來「破五」呢?通常人們會早起床放鞭炮、打掃衛生。打掃衛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臘月三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