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瀉籮蟹  

   面對混亂無法控制的場面,人們往往會呈現出手忙腳亂的情形,在粵語中會用上「倒瀉籮蟹」來形容,但到底手忙腳亂為何會與「倒瀉籮蟹」相互連繫呢?

  「籮」即是籮筐,是一種用竹子編成的農具,至於「倒瀉」則是指從上向下傾瀉,兩者結合的意思就是盛載滿滿一籮筐的螃蟹翻倒在地上。

  想像一下這個情景:滿滿一籮筐的螃蟹翻倒在地上,螃蟹四下逃散;要把逃脫的螃蟹權抓回籮筐,不但手忙腳亂地要伸手去抓,又要防備手上的螃蟹用蟹螯攻擊自己,實在是不知如何是好。

  以上的情景大家可能不常看到,但現實生活中,「倒瀉籮蟹」的情況多的是,例如繁忙時間人手不足的餐廳,疫情下醫院面對大量入住的病者,都有混亂得無法控制的感覺,正是現實版的「倒瀉籮蟹」。

  延伸閱讀:亂噏廿四 

馬死落地行

  經歷過人生低潮後,仍然積極面對,最終站起來重新出發,這正是「馬死落地行」的表現。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充滿哲理。

     「馬死落地行」是傳統的廣東諺語,在古代騎馬趕路是快捷便利的方式,但一旦在路途中馬匹體力不繼而暴斃,大家都知道唯一的方法就只有下馬自己步行。

     由此引申出:人在失去了優勢、靠山、或可以依仗的事物以後,為了繼續前進,就只好順勢而行,憑藉自身努力隨機應變,即使要面對更加艱苦的情況亦在所不惜...

鬼拍後尾枕

  每當有人不經意地把原本不應說的秘密說了出來,又或者做了壞事後忽然吐真言,我們都會以「鬼拍後尾枕」來形容。   但這種行為為何會和鬼怪扯上關係呢?

  從字面上理解,「鬼拍後尾枕」中的「後尾枕」,原應為「後尾胗」。

  在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當中就提到,「胗,項枕也」,即是頭之後為胗。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人會將一些不欲為人所知的記憶藏於「後尾胗」之處。

  壞人忽然吐真言,就像人被鬼魂在後腦拍了一下,竟藏在腦中的秘密脫口而出。故此「鬼拍後尾枕」...

正月十五鬧元宵 一鬧吃 二鬧燈 三鬧謎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就是春節之後的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在這節日,人們一般會吃湯圓、賞花燈及猜燈謎,所以有「一鬧吃、二鬧燈、三鬧謎」之說。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東漢初年,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把持朝政。周勃等大臣在呂后死後,剷除呂氏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據說,平息諸呂的日子適逢是正月十五日,因此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民間將元宵...

木棍打蛇 蛇隨棍上

  粵語諺語的「打蛇隨棍上」可能大家都曾經聽過,但這句俗語的原句其實是「木棍打蛇,蛇隨棍上」。

  要知道南方的天氣潮濕,經常都有蛇蟲鼠蟻出沒,當中就以蛇的危險程度最高。

  要驅趕蛇而又不受其攻擊,農民就多以木棍作為工具。

  然而,蛇卻是一種善於纏繞硬物的生物,一旦農民下棍打不到蛇的要害,很容易反被蛇纏繞木棍而上,繼而張口直撲打蛇者。

  正因為以往曾經有不少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蛇的這種反擊行為...

食貓麵 識貌面

  形容打工仔被老闆無故責罵,會說「食貓麵」,它的由來是?

  「食貓麵」這句廣東話俗語意思是被罵、捱批評,是由「識貌面」演變過來的。「貌面」即是臉色嘴臉,而讓人「識貌面」本是指板起臉孔給人看,展露不悅的臉色讓對方知道自己有所不滿。由於有見罵人者的面色一般都不太好看,因此後來就有人就以「識貌面」去形容被狠狠批評的情境,久而久之人們就以「識貌面」的諧音「食貓麵...

吳牛喘月

  「吳牛喘月」這個成語,與天氣炎熱有關?具體是甚麼意思呢?

  「吳牛喘月」典故最早出現於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佚文》,「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此句意思是吳地(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牛生性怕熱,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因懼怕酷暑而嚇得氣喘不已。

  此外,南朝《世說新語》中也有相關的故事,一位名為滿奮的大臣,從小生活在南方,特別怕冷,在洛陽冬...

冬至 是冬天開始還是結束?

  冬至,很多人以為是冬天到來,實際卻是「冬天到此為止」的意思。

  冬至又叫「冬節」,是中國人重要的節日之一,一家大小會提早下班回家吃豐盛的晚飯,團團圓圓,甚至有「冬至大過年」,為甚麼呢?

  冬至是中國古代曆法中二十四節氣之一,通常是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日照最短、黑夜最長。過了這天,日照時間開始逐漸增長,古人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