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山寺神奇古佛像 究竟是誰的傑作?

編輯︰聞華

     在四川安岳縣茗山寺,有一組奇特的摩崖造像,看不清面貌和服飾,只有大概的身形輪廓,淹沒在一圈圈如同水波一般的紋路之下,顯得滄桑又神秘。茗山寺的這組佛像為甚麼如此特別?是千年之前的藝術家們有意為之?又或是有甚麼不為人知的奇遇?

千年自然風化 造就茗山寺奇觀

      茗山寺位於安岳縣虎頭山巔,又名虎頭寺,現存60多座北宋時期的摩崖造像,散布在密林絕壁之中,人類藝術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令人驚艷。

茗山寺坐落於虎頭山巔,規模並不大,現在看到的寺廟建築相信是清朝以後重修的,寺廟周圍山壁上,保存着數十座宋朝時期的摩崖造像。(網上圖片)

      這些佛像大多保存完好,可以欣賞到宋朝時期的精美工藝。但其中有幾座造像卻與別不同,面貌模糊不清,只有大概的身形輪廓,表面整齊地分布着水波一般的紋路,非常特別。

文殊師利菩薩像兩側的圓形小佛龕,是茗山寺風化最嚴重的造像,完全無法看出原本的面貌,有一種滄海桑田的美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原來是人類和大自然共同的傑作。

      延伸閱讀:千年麥積山 誰開鑿了神秘的「懸崖佛國」?

      這些造像最初與其他造像並無不同,但位於風口處,缺乏遮擋,千年以來,大自然的風雨如同砂紙,逐漸磨去它們的面容,留下一圈圈年輪般的紋路,銘刻着歲月的流逝。

茗山寺的文殊師利菩薩像,左手托着經書向外伸出,手和經書總重量達到數百公斤,全靠垂落的「袈裟」支撑,歷經千年不毀,展現出古代匠人的精湛工藝。(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一些人看來,自然和時間,對人類藝術作品造成的影響,就是一次再度創作,或許不應該進行人工干預。

      但如果任由石像繼續風化,再過幾十年,這樣奇特的美景,會否不復存在?保護似乎也勢在必行。

茗山寺的觀音、大勢至二菩薩像,高約5米,大勢至(左)雙手托缽,觀音(右)手捧經書。(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茗山寺佛像  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茗山寺摩崖造像與安岳石窟,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岳縣於2019年起先後出台《安岳石窟保護利用總體規劃》、《資陽市安岳石刻保護條例》等,加強對縣內石窟造像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逐步建立保護管理體系。

茗山寺的毗盧佛像,雕刻於絕壁之上,寶相莊嚴,可以見到明顯的風化痕迹。(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安岳縣位於四川盆地腹地,以唐、五代、宋的石刻聞名,擁有茗山寺、毗盧洞、圓覺洞、華嚴洞等多處石刻景觀,被譽為「中國石刻之鄉」。

安岳縣以唐宋石刻聞名,除了茗山寺之外,還有毗盧洞(上圖)、圓覺洞等。當地近年加強石刻保護,下圖為使用3D打印技術復刻的毗盧洞紫竹觀音像,這被視為安岳石刻的代表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Getty)

藏在深山的古老木門寺 出自明故宮設計師之手?

「人間瑤池」黃龍五彩池 池水為何會變色?

北方民居建築瑰寶 喬家大院訴説百年晉商輝煌

最美中國符號?「曬秋」曬的是甚麼?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