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冷暖看重陽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因此非常看重氣候變化。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冬季氣候原來也有關係?

  古代有一種說法:「今年重陽不打傘,明年地裏光杆桿。」意思就是重陽節那天不下雨(不打傘代表不下雨),那麼之後的冬天就會較為乾旱,在水份不足的情況下明年糧食收成也會出現問題。

  相類似的農諺也有:「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旱。」意思就是說如果農曆十三前後沒有雨,往後雨水就比較少了,整個冬天雨雪匱乏,對農作物不利。

  古代能夠通過重陽節當天的天氣變化,去預測未來數月的天氣走勢,真要讚歎古人的智慧!

 

落筆打三更

   如果有人說「落筆打三更」,你會有甚麼反應?這個俚語是甚麼意思?

  「更」是古代用來表示小時,以「更」作為單位計算時間。「打更」報時是晚上7時才開始做的事。更夫會以敲鑼等形式通知市民時間,一更為兩小時,整個夜晚合共有五更,即10小時。

  初更為晚上7至9時;二更為晚上9至11時;三更為晚上11時至凌晨1時;四更為凌晨1至3時;五更為凌晨3至5時。

  一般而言,打...

short short 哋

  形容別人說話及行為怪異、不正常,年輕人會說:「有病」、「發神經」,但較年長的,則常說「short short 哋」,當中有甚麼緣故呢?

  「short」源自英語「short circuit(短路)」。「短路」是一種電路故障,會突然產生較大的電流,導致電器損壞,甚至火災或爆炸。

  因此在口語中,有人將「short circuit」簡化為「short short 哋」,用來形容有人語言或行為不正常,給人感覺「搭錯線」、「傻傻哋」。

  ...

重陽吃糕 百事俱高

  中國不少傳統節日,都會有應節食品,例如人們會在中秋節時吃月餅,端午節時吃糭,春節時吃年糕、元宵節吃湯圓或元宵等。那麼重陽節的應節食品是甚麼呢?

  有民俗專家指出,以往人們在重陽節時會吃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在《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記錄宋代生活的文獻中也有提及。

  至於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慣,相信與登高習俗有關。因為「高」的發音和「糕」一樣,因此重陽節...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茱萸插頭上,以禦初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為何重陽...

穀雨洗纖素 裁為白牡丹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穀雨,古時有一句話「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的《白牡丹》,全詩如下:

  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

  異香開玉合,輕粉泥銀盤。

  曉貯露華濕,宵傾月魄寒。

  家人淡妝罷,無言倚朱欄。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節氣下春雨特別多,是牡丹花開的時節。

  纖素,指潔白纖細的絲絹,比喻白牡丹的花瓣如絲絹般細小。

  詩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