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書

  在香港社會,不少人會將鑽研的書籍讀物說成「刨書」,其實還有一個類似的說法,而這個說法更多時候用來形容學生應付測驗考試時溫書的情況,這個說法就是「咪書」。

  在粵語當中,「咪書」是形容一個人認真學習及複習。「咪」是一個借用詞,原寫為「䀛」,「䀛」有久視的意思,《說文解字·目部》有載:「䀛:目冥遠視也。」《廣韻·䀛》有載:「䀛:䀛眼久視。」因此,長時間讀書的行為就會被稱為「䀛書」,而粵語口語中則常稱為「咪書」,而粵音則和「咪高峰」的「咪」一樣。 

  在普通話當中,和「咪書」意思相近的就有「啃書本」這個說法,「啃」在現代漢語中可比喻為刻苦鑽研,意思上和「䀛」相近,因此用「啃書本」來解釋「咪書」,就最適合不過了。

 

拜文曲星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學業進步,名列前茅,所以每逢開學考試前夕,不少家長都會帶著子女一同求神拜佛,希望能有好成績。

  之不過,原來拜神並不是「拜得神多自在神庇佑」,而是講究所拜的到底是哪位神仙!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文曲星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四星,名為天權星,是主管文教禮樂、加官晉爵的星宿,在古代就被認為是管理科舉功名。文曲與文昌同屬為福星,代表有文藝方面的才能或者愛好文學及藝術。

  以往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

刨書

  作為一名學生,讀好書就是最大的責任,也是最大的負擔。遇上測驗和考試,不少同學會忽然努力的溫書複習,在以往就有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刨書」。

  刨書可以算是比較老派的一種說法,是以前較流行的俗語。刨是除了有削、切、分開的意思外,也有挖掘的意思,例如在元劇鄭廷玉《金鳳釵》中第三折就有「委實埋的是金釵,不知怎麼刨出這東西來?」此處「刨出」就是挖出的意思。因此,有人便將認真鑽研書本內容這一個舉動,稱為刨書,也就是在書中挖掘有用知識。

  在香港...

拋書包 掉書袋

  在我們的身邊,總有幾個「才子」型的朋友,他們的特徵就是喜歡引經據典,賣弄學問,展現個人的知識水平,尤其是在學校這個重視成績分數的地方,這種拋書包的情況可說是十分普遍。

  拋書包,意思是指一個人很愛並經常故意賣弄學問。關於這句俗語的起源,其中一個說法是因為書包裏有書本,而書代表知識,因此向人展示自己的知識及學問,猶如把載滿書本的書包拋出來,好讓書包裏的書本掉出來,展露於人前。

  拋書包是廣東話的俗語,而在古代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就是掉書袋。

  據《十國春秋.卷三...

妃子笑

  早前北京有超市的荔枝以天價1,049元人民幣(約港幣$1,234)1斤發售,但是兩天便賣光。豪氣?相比唐玄宗李隆基命人從嶺南為楊貴妃快馬加鞭不分晝夜送上荔枝的勞民傷財,實在難以比擬。

  相傳唐代楊貴妃喜食荔枝,故荔枝亦被稱「妃子笑」。為了讓楊貴妃吃到一口地道新鮮的荔枝,博其一笑,唐玄宗更命人專門修了一條橫跨千里的「荔枝道」。每逢荔枝時節,便下令各地驛站專人專道、快馬加鞭、日夜不休地運送荔枝,以滿足楊貴妃的口腹之欲。

  相傳當時很多負責運送荔枝的官差因舟車勞動而累死,甚至驛馬亦倒...

「賓虛」和「趁墟」

  形容場面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老一輩的香港人,會以「賓虛咁嘅場面」來形容。你聽過嗎?是如何產生的呢?

  「賓虛」,在廣東話中有人山人海、場面宏大的意思。

  這個說法有說是源自於1959年出品的美國電影Ben-Hur,這電影中文譯名叫作《賓虛》,「賓虛」這個詞,其實是戲中主角的名字。

  這套電影在上世紀50年代上映,由於當時沒有後期特技,所以在場面上需要採用特大製作。製片公司動用超過萬名臨時演員上陣...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下兩句是甚麼?

  踏入春天,想起一首好玩的打油詩《四時不讀書樂》,雖然出處不詳,但絕對是經得起時代考驗。

  上世紀30年代,林語堂先生在一次題為《論讀書》的演講中已引用過,到今時今日這首打油詩依然瑯瑯上口,可見它確實道出莘莘學子的心聲。

  《四時不讀書樂》首兩句「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下兩句是什麼呢?原來流傳着很多版本,包括「秋高氣爽正好耍,嚴冬難耐望來年」,以及「秋有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