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30/07/2022
慕生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他為人所知的不止是戰爭年代功績,更是他在上世紀50年代築成通往西藏的「天路」──青藏公路;他還在青藏高原上奠基了一座城市,這座叫格爾木的城市,至今仍是通往西藏最重要交通樞紐。
西藏1951年和平解放 慕生忠率兵進駐
慕生忠1910年生於陝西吳堡,20歲加入陝北紅軍,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當局決定解放軍從西南和西北兩路進駐這片神聖國土,其中慕生忠擔任第十八軍獨立支隊政委,率1,600多人和兩萬背馱物資生畜,從青海進入西藏。
延伸閱讀:可可西里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起的地名
雖然已是20世紀的50年代,但那時整個青藏高原地區的各方各面極為落後,甚至是處於原始狀態。
作為青藏高原主體的西藏,仍是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生產力低下,基建也幾乎為零,全區沒有一公里現代意義上的公路;部隊要進藏,只能一邊開路,一邊前行。
慕生忠的西北進藏部隊當年8月從青海都蘭縣香日德鎮出發;這裏汽車已無法再前進,大軍只能靠騎馬或徒步南行,經巴顏喀拉山黃河源一帶進入西藏。
這是一條傳統路線,近似古時的唐蕃古道,沿途不愁水源,卻又是到處沼澤和爛泥灘,一腳踏進去就可能出不來,加上很多地方海拔在4,000米以上,低壓缺氧,風雪連天,行軍極為艱險。
首次入藏兵員折損嚴重 慕生忠另覓路線
隊伍終於在年底到達目的地,慕生忠後來的口述資料痛心地總結這次行程:「路上整整跋涉了113天,雖然到了拉薩,損失的不光是近4個月時間,還有許多人員和三分之二的牲口.......。」
進藏後慕生忠出任西藏工委組織部長。當時他和同僚們遇到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西北、西南兩路進藏隊共3萬人的口糧;那年西藏遇上糧荒,中央也規定進藏部隊「不吃地方」,戰士們單靠牲口馱運來糧食,只能捱餓。
為解決部隊吃飯問題和鞏固國防,當局在1953年成立了西藏運輸總隊,從其他省份調運糧食到西藏,慕生忠再挑重擔,出任政委。
他接到任務後,騎馬沿着未修通的康藏公路(西康至西藏),也就是後來的川藏公路從西藏東下四川,再北上青海,輾轉回到了運輸總隊所在的青海香日德。
為了這次運糧任務,當局從陝、甘、寧、青及內蒙等地徵購了2.8萬峯駱駝,負責牽駱駝的民工也有1,000多人,這還沒計算執行任務的軍人;這些人員、牲口和物資,都已聚集在香日德。
但黃河源一帶沼澤地實在太難走,為了減少折損,慕生忠決定另找進藏路線。
延伸閱讀:慕生忠:一位將軍的哲學
慕生忠:格爾木在哪裏?就在你的腳下!
他得知香日德向西約300公里的青藏高原腹地,有個地方叫「噶爾穆」,還有一條小河,只要沿河往南,就能經雪山邊緣越過崑崙山和唐古拉山,經黑河(現稱那曲)去拉薩。
但「噶爾穆」到底在哪裏,誰也不確定。為找到新路,慕生忠必須要找到這個地方,一支小隊馬上出發。
一天,隊員在找到一處有可能是「噶爾穆」的地方,通知慕生忠到來視察。
這個「噶爾穆」是怎樣的地方?慕生忠晚年接受傳媒訪問時這樣憶述:「空曠的原野上沒有一頂帳篷、一棵喬木,有的只是枯草和大漠戈壁。向南望去,崑崙山巔白雪皚皚;向北看,沙丘一座連一座,恰似一片破敗的墓葬群。」
雖然這裏一片荒蕪,但看着隊員們就「噶爾穆」爭論不休,他用力將鐵鍬扎入土中,說:「『噶爾穆』就在你的腳下!帳篷搭在哪兒,哪兒就是『噶爾穆』!」
有了慕生忠豪氣萬丈的一句,隊員6頂帳篷所在的「噶爾穆」,從此成為西藏運輸總隊的新大本營;它的名字後來簡化為「格爾木」。
慕生忠的「將軍樓」是建城第一幢建築物
為找到格爾木,慕生忠1953年11月帶領運輸隊由此出發,翻過雪山把糧食運往西藏。但翻過高山雪原,運輸隊還是付出很大的代價,人命、牲口損失不在話下。
進軍西藏、運糧西藏的兩次經歷,令慕生忠深明要根本解決入藏難的問題,就必須修建一條從青海到西藏的行車公路──青藏公路。
但此後他如何為修築「天路」奔走,又怎用親率2,000多軍民,用7個月零4天時間打通這條千里交通要道,卻是後話。
而現在人們都知道的是,這條高原公路幾十年來,一直是西藏的運輸生命線和西南國防建設的命脈。而由慕生忠定下來的格爾木,後來成為青藏公路築路大本營,之後又成為青藏公路的樞紐;這片荒蕪土地也因路而興,逐漸從幾頂帳篷發展成小鎮、小城。
時至今日,格爾木有20多萬常住人口,鐵路、公路、機場俱全,號稱青藏高原第三大城市。她仍是走青藏公路進藏旅客的必經之地,到這裏的人們,都會知道慕生忠是「青藏公路之父」,也是格爾木的奠基人。
慕生忠1955獲授少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將帥之一。格爾木建起旳第一幢建築物、慕生忠曾居住和工作的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現在也被大家稱作「將軍樓」,是格爾木奠基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