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周年|羅湖口岸的改革開放故事 未來重建續推動深港交流

編輯︰王子傑

  深圳羅湖口岸聯檢大樓在1986年落成啟用,是連接內地與香港最重要的通道之一,也是早期香港人「北上」的必經之地。改革開放40多年來,羅湖口岸雖然只是浪潮當中一個小小關節點,但它對於深港兩地居民而言至關重要,大大促進雙方互通有無、共同前行。

  時值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深圳口岸辦在今年5月發布招標公告,內容提及羅湖口岸將會改造重建。在未來,羅湖口岸將繼續是一道「橋樑」,一方面見證國家改革開放步伐往前邁進,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推動深港交流發展。

香港回歸25周年|羅湖口岸|中國曾經不為人知的「南大門」

1914年,羅湖口岸的前身羅湖稅關分卡。(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初期的羅湖口岸及羅湖橋。(網上圖片)

  早在1906年,分隔深圳與香港的深圳河上,就有一道長約32米的「羅湖橋」。40多年後的1950年,羅湖邊檢站成立,羅湖口岸獲批成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自此起是中國的「南大門」。不過,這時候的羅湖口岸,也只是邊檢人員用木板搭起的一間簡陋房屋,沒有「廣東省公安廳邊防局深圳檢查站」的牌子,誰也不會知道這地方,竟會是深圳在改革開放前的唯一陸路口岸。

  及至1980年代,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口岸經濟帶因而迅速發展。1986年,12層樓高、南北各附3層,並且毗鄰深圳機場城市候機樓及深圳火車站的羅湖口岸聯檢大樓建成啟用,羅湖橋同時亦被改建成全新的雙層通道橋,將出入境人流分開。對於深圳及香港臨近羅湖口岸的民眾而言,羅湖口岸更像是一道隨意門,方便快捷地連接兩地。

1982年時的羅湖口岸,那時候現在熟悉的羅湖口岸聯檢大樓還未出現。(網上圖片)
1988年6月,羅湖口岸尤其在假日都會人來人往。(網上圖片)

香港回歸25周年|羅湖口岸|重建後推動深港交通「通勤化」

  增強交流的同時,羅湖口岸也大力促進經濟發展。在當時已是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帶動下,羅湖口岸周邊住房、商業被激發活力。港人也因羅湖口岸的發展完善,獲得實實在在的便利。例如在1988年,中國第一套邊防檢查電腦查驗系統在羅湖口岸港澳旅客檢查通道啟用,檢查模式從手工記錄轉變成電子錄入。慢慢地,「打蛇餅」也變成了集體回憶。

羅湖口岸在1988年率先啟用全國首套邊防檢查計算機驗證系統。(網上圖片)
上一代人對於羅湖口岸最深刻的印象非「打蛇餅」莫屬。(網上圖片)

  早在今年1月,深圳火車站就已接入贛深高鐵,臨近的羅湖口岸成為繼福田高鐵站後,第二個連接高鐵的深港口岸。羅湖口岸未來的重建規劃,也將會接軌香港東鐵線北延線,使北部都會區接入國家高鐵網。隨着東鐵線過海段開通,「北延南拓」下,羅湖便捷直達港島,進一步推動深港雙城交通「通勤化」,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帶來新機會。

  從羅湖口岸的過去,可以一窺中國的滄桑巨變,也能側面了解邊陲小鎮茁壯成長的「深圳奇迹」。至於羅湖口岸的未來,更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契機之一。

有30多年歷史的羅湖口岸未來會改造重建,接軌香港的東鐵線北延線,並使北部都會區接入國家高鐵網。(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一陣不如去唱K」 卡拉OK開啟全民娛樂時代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蛻變史 世界小商品之都始於「雞毛換糖」

香港回歸25周年|北上港人申領內地居住證 享有內地居民同等福利

改革開放|鄧小平一句話 推動大規模出國留學潮 中國學子走向世界

改革開放|報警電話「110」廣州首創 背後故事同轉盤電話有關

國產遊戲機小霸王 80、90後的童年恩物

回歸紀念柱

  香港回歸紀念建築物之一,便有回歸紀念柱,它其實是甚麼呢?   不同於其他紀念回歸的建築,回歸紀念柱並非由政府負責興建,而是由八鄉鄉事委員會會員自行斥資建造而成,是香港唯一由民間籌建以紀念香港回歸祖國的建築物。

  回歸紀念柱座落於元朗八鄉上村公園,柱上有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的題字,上面書有「擎天一柱回歸紀念」的金漆字。

  回歸柱序文「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乃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之歷史時刻,舉國上下,歡欣鼓舞;海外赤子,揚眉吐氣;五洲之內,友好仁人,無不關注此世紀盛事。近者悅,遠者來,盼一睹交接之盛典,視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