巭:功夫熊貓?

  「功」和「夫」明明是兩個字,卻把他們一上一下的疊起來,形成一個字「巭」。

  這個字來源在康熙字典有記載,意思是工作人員(音: gū)。

  不過,在動畫電影《功夫熊貓》於2008年上映之後,「巭」就被人廣泛形容為「有功夫的人」的簡稱。

  網絡上有人簡潔地寫道:「巭孬嫑莪」,意思是,功夫不好,不要惹我。「」、「」二字之前也已介紹過,即「不要」、「不好」的意思,「莪」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這裏借意為「惹我」或「找我」。

  網絡上也有另一句有趣的字句:「巭孬嫑粜混」。很易猜其意思,就是:功夫不好,不要出來混。

點止「朋」友咁簡單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來自《論語.學而》的話,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朋友自遠方來到見面,當然開心了吧!「朋」字由兩個「月」字組成,與「月」一點關係都沒有,倒與外形有幾分相似的「貝殻」有關。

  「朋」的本義為朋友、朋輩、志同道合的人。朋友非常重要,有知心好友可以分享快樂,分擔煩憂,是很美好的事。大家應該不分你我,就像兩個「月」字並肩而坐一樣,不理會身份高低彼此相知相惜。

  「朋」在古代是一個量詞。古代以貝殼為貨幣。甲骨文以繩綁繫兩串貝。殷商以玉、貝為貨幣,並用繩字貫串起來。二玉貫串起來...

不的合體:甭覔歪

  以「不」字作上部結構而較特別的合體字,有「甭」、「覔」和「歪」。

  「甭」(音:bang2),北方人常用的方言,表示不用、不必的意思。如:「您甭客氣!」、「甭說了!」

  「覔」(音:mì),是尋找、尋覓的意思,古時與「覓」字相通。

  東西不見了,要去尋找或尋覓。就有「覓」的意思,原來從「覔」字看到端倪。「覔」字上面的「不」,可以變身為「覓」字的頂部。千奇百怪的文...

弱弱一問

  現在各式各樣的社交媒體興旺,各大討論區都卧虎藏龍蛇混集,從前若想在社交媒體或討論區詢問一些事情,我們會禮貌地說:「請問X X X」,但不知從何開始,有人會以「弱弱一問」來作開場白。此種提問方式代表什麼呢?

  在親子討論區,會有人提問:「弱弱一問,應該給孩子帶甚麼茶點?」這樣的「弱弱一問」,一般來自新手父母,可能孩子剛上小學,需要為孩子準備茶點,卻苦無頭緒,於是走到討論區查詢,討論區內已有不少經驗豐富的父母,臥虎藏龍,而自己的提問顯得很「新手」,於是用上「弱弱一問」以打開話題。

  提問者自己沒有「做功...

嬲、嫐(下)

   二男爭一女的「嬲」有戲弄、糾纏及生氣等意思,二女爭一男的「嫐」,又是怎麼一回事?

   「嫐」(音:năo)也有「戲弄、騷擾」的意思。試想想,兩個「女」人主動出擊,圍著一個男人,令男的被「騷擾」。

   「嫐」這個字也很早便在古書中出現,與「嬲」字差不多時代出現。如《玉篇•女部》:「嫐,嬈嬲也。」後來《龍龕手鑒•女部》也收錄了「嫐」字:「嫐,戲弄,擾嬲也。」所以不論是「嬲」和「嫐」...

YYDS

  如果你會到微博追星、觀看偶像的報道,或是與其他歌迷影迷分享偶像的消息,那麼你一定在追星帖文中見過「YYDS」這個流行語。YYDS究竟是甚麼意思?連內地當紅藝人楊洋亦忍不住提出這樣的問題。

  女演員沈月也曾在參加節目時被問有關YYDS的意思,她誤以為是指「永遠單身」。其實YYDS即是永遠的神「yong3 yuan3 de shen2」的漢語拼音縮寫,泛指「大神級別難以超越」的意思,最初大多用來形容電競選手。 

  內地遊戲主播在直播過程中會將自己敬佩的團隊稱為「永遠的神」,久而久之YY...

數罟不入洿池

  香港人好喜歡到離島遊玩,南丫島是當中熱門勝地之一。其中,很多人行的路線,就有從榕樹灣走到索罟灣了。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索罟灣的「罟」字,也是一個比較少冷僻的字呢?

  「罟」(音:古),是網的總稱,可以是捕魚或捕鳥的網。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罔謂之罟。」疏證:「此罔魚及鳥獸之通名。」

  「罟」也可解作法網。《詩·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罟」作為動詞的話,意思就有撈起的意思,如「我拿杓子將麵罟起來。」

  孟子有一句名句:「數...

網絡白目

  在廣東俗語當中,我們會以「反白眼」來形容及表現失望、無奈等,原來在閩南語當中(主要是台灣閩南語),也有俗語與白眼有關,那是甚麼呢?       

  答案是:「白目」。閩南語當中的「白目」,與廣東俗語的「反白眼」在意思上有頗大分別。「白目」直接的解釋就是雙眼只有眼白,沒有瞳孔的眼睛,也就是有眼無珠的意思。因此,「白目」在閩南語中,會用來形容搞不清楚狀況、不識相、亂說話、自作聰明的人。而這種人,往往是最容易闖禍。 

  還有一個網絡用語是由「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