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來之 則安之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能遇上突然發生大事,人們會用「既來之,則安之」一語來作出安慰。既然來了,那就安心去面對它吧!

  這話出自《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意思是我們既然把這些人招撫過來,就應該想方法讓他們安心留下來。

  原文的意思,跟我們現在的解釋不盡相同,但也有相類近之處,就是既然事情發生,就安心接受它、面對它。

  有時候面對一些突如其來的事情,我們會變得措手不及、心亂如麻,甚至精神過度緊張、寢食難安,但細想一下,這些情緒根本對事情於是無補,適當地調節自己,既然來了,就安然面對,用平常心對待,往往有不錯的結果。

人望高處 水向低流

  「人望高處,水向低流」指的是人要保持向上的志氣,正面積極來處理所有事情,相反,人不應像水那樣,只向下方流去。

  這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句是相同的。人希望提升自己的,而水向低流則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在重力的帶動下,水自然往下流。

  例如在某公司工作多年,職位與薪酬也只屬一般水平,當有獵頭公司以高職厚薪招徠,在「人望高處」的推動下,自然也想轉換環境,到新公司獲取更高職位及薪酬。所以有一句俗語是「魚不過...

好事不出門 壞事傳千里

  向善的好事不容易傳揚出去,壞的事情卻傳得很快、傳得很遠,所以也著大家做人處事應小心行事,一有行差踏錯,就很易街知巷聞,恨錯難返。

  此話出自《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細》:石城縣把這件事當做新聞,沿街傳說。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這句話也可以寫成「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

  中國人天生內斂、謙卑,對自己所做的好事一般不會自誇自擂,傾向低調處理。相反,有人做了壞事,就很容易成為別人針...

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原句是這樣寫的。《左傳·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要想加罪於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可隨自己意欲,誣陷別人。

  春秋時代,晉國獻公死後,晉大夫里克先後把兩個國君奚齊、卓子及大夫荀息殺死。由於晉國沒有了國君,早前逃到秦國的夷吾,在秦、齊兩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成為晉惠公。

  他在即位之後,欲把里克殺掉。殺里克之前,晉惠公派人對他說:「沒有你,我是沒有機會當國君的,但你一連殺死兩位國君和一位大夫,做你的國君,...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原指魚兒在乾涸環境中,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濕對方的身體,以保住性命。原來這句成語之後,還有一句更具大智慧的說話。

  「相濡以沫」在後世用以比喻朋友、夫妻在困難的處境中,互相扶持及幫助,感情更進一步昇華。

  例如他們私交甚篤,並稱兄道弟,原來二人曾共同度過一段相濡以沫的艱苦日子,所以感情深厚。

  「相濡以沫」後面還有一句:「不如相忘於江湖」,意思是泉水乾了,魚兒吐沫互相濕潤,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裏去更自由。比喻一...

相關標籤

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是中國古代曆法二十四氣節中的重要日子,習俗之一是家家戶戶都在這天趕回家「做冬」,北方人更有吃餃子的習慣,於是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原來背後有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

  相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與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有關。張仲景是一個醫術高明的人,某年在辭官返鄉時,正逢嚴寒的冬季,見到許多百姓沒有足夠的衣服及食物,有些人的耳朵甚至被凍壞了。

  於是,張仲景叫徒弟們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剁碎放在鍋子裏煮,然後將這些餡料用麵皮包着,分給受寒冷天氣侵襲的百姓,治癒了很多...

情人眼裏出西施

  愛情使人盲目,每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一對看似並不匹配的情侶仍能擦出愛的火花,很多時會想到「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句話語。那麼到底歷史上是哪位人物最先有這樣的體會?

  「情人眼裏出西施」原話出自宋代詩話《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的兩句:「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裏有西施」。本意是指在情人的眼中,對方都如同西施一樣美麗。

  不過,這句話卻是出自一個與愛情完全無關的故事。

  相傳在春秋時期,當時一名居住在越國都城外的樵夫秦仁,機緣巧合地在路上遇到三名正在逃亡的女子。

  三...

家家搗米做湯圓 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日,北方人吃餃子,而南方人則愛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明朝時便有諺語:「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這個典故來自一個悲天憫人的故事。

  民間傳說,閩南有一個貧困家庭,育有一名女兒。臨近冬至,妻子卻病逝了,為籌斂葬費,父親被迫賣女葬妻,女兒知道後當場昏厥,父親慌忙買一碗熱湯、加幾個糯米圓餵給她吃,女兒終於醒過來了。後來女兒被賣到富人家當奴婢,女兒冬至掛念父親,便在家中大門掛兩個糯米圓,希望父親看見,來和她見面。父女倆最終有沒有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