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是出自《晉書·惠帝紀》的一個著名典故,反映位高權重者。很多都不明民間疾苦。

  西晉第二代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在位之時,某年爆發了饑荒,百姓吃樹皮及草根,晉惠帝問身邊官員,百姓無米飯充飢,何不食肉糜?「靡」讀音是「媚」,即是指把肉煮成糜爛的肉粥或肉羹之類的東西。

  事實上,當時全國饑荒,何來肉?何來粥?反映高高在上的皇帝,完全不知道民間疾苦。這話也比喻對事物沒有全面認知,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對別人的處境或行為妄加評論或建議。

  類似的狀況也曾在其他國家發生。法國哲學家盧梭《懺悔錄》中寫道:我終於想起了一位崇高的公主說的挽救時局的辦法。當她獲知農民沒麵包時,她說「讓他們吃布莉歐(一種奶油糕點)好了」。

  全球疫情持續,2020年中時,香港亦禁止食肆午市堂食,部分市民只可在公園或餐廳外午膳,大汗淋漓,香港官員曾被批評「何不食肉糜?」幸好政府聽取意見,有關政策很快已被取消。

我不殺伯仁 伯仁因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因)我而死」,或稱「伯仁由我」,意思指雖然沒有直接殺人,卻對被殺者負有責任,心中有歉疚之情。正如我們對很多事情只看到表面,出現誤解時已進一步行動,當知道真相後卻令人後悔莫及。

  據《晉書》載:晉元帝在建康(現在的南京)即位後,氶相王導的堂兄王敦擁軍權,並有造反之意,晉元帝也有點害怕。

  當時有名叫周顗(字伯仁)的人,王敦不了解他為人如何,曾問王導他是否敵人,王導也不太肯定,未幾,王敦就把他殺了。

  事後,王導才知道,周顗曾經上書,向晉元帝指出宰相王導並沒造反之心,一切只...

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上任的官員大多會破舊立新,推出新政策,所謂「新人事、新作風」,這難免對舊有的人事和政策帶來衝擊,這就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說法。

  這話有兩個不同的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述,三國時,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在短時間內連續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夏侯惇統領的十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火燒赤壁,百萬曹兵慘敗。人們把這三把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後來傳成了「新...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述說時間十分寶貴,金錢也買不到的,勸說大家要珍惜光陰,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浪費。

  為甚麼光陰以「寸」作為單位呢?古人用「晷」來測算時間,「晷」又稱作「日晷」。日晷即是在圓形板上刻上表明時間的度數,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數上,表示不同時間。「寸陰」即陰影縮短或延長一寸的距離。光陰意味着時間流逝特別快,好像光速一樣,所以把時間稱為光陰...

有人辭官歸故里 有人漏夜趕科場

  這二句話出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本書是描寫清代康雍乾盛世科舉制度下,讀書人求取功名的小說,記載了「有人漏夜趕科場」的情景,但另方面則「有人辭官歸故里」。現在我們多以此話比喻有人選擇離開,有人則繼續留下。

  科舉制度由隋朝建立,一直沿用至清朝,是平民儒生升官發財的一個主要途徑。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就是說明為何有人連夜赴京趕科考,盼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然而,踏入官場不一定能平步青雲,仕途險惡,貪污成風,懷才不遇的人屢見不鮮。因此,不少人斷然辭官,返歸故里。

  人生不同時期,有不同...

相關標籤

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是中國古代曆法二十四氣節中的重要日子,習俗之一是家家戶戶都在這天趕回家「做冬」,北方人更有吃餃子的習慣,於是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原來背後有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

  相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與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有關。張仲景是一個醫術高明的人,某年在辭官返鄉時,正逢嚴寒的冬季,見到許多百姓沒有足夠的衣服及食物,有些人的耳朵甚至被凍壞了。

  於是,張仲景叫徒弟們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剁碎放在鍋子裏煮,然後將這些餡料用麵皮包着,分給受寒冷天氣侵襲的百姓,治癒了很多...

情人眼裏出西施

  愛情使人盲目,每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一對看似並不匹配的情侶仍能擦出愛的火花,很多時會想到「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句話語。那麼到底歷史上是哪位人物最先有這樣的體會?

  「情人眼裏出西施」原話出自宋代詩話《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的兩句:「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裏有西施」。本意是指在情人的眼中,對方都如同西施一樣美麗。

  不過,這句話卻是出自一個與愛情完全無關的故事。

  相傳在春秋時期,當時一名居住在越國都城外的樵夫秦仁,機緣巧合地在路上遇到三名正在逃亡的女子。

  三...

家家搗米做湯圓 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日,北方人吃餃子,而南方人則愛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明朝時便有諺語:「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這個典故來自一個悲天憫人的故事。

  民間傳說,閩南有一個貧困家庭,育有一名女兒。臨近冬至,妻子卻病逝了,為籌斂葬費,父親被迫賣女葬妻,女兒知道後當場昏厥,父親慌忙買一碗熱湯、加幾個糯米圓餵給她吃,女兒終於醒過來了。後來女兒被賣到富人家當奴婢,女兒冬至掛念父親,便在家中大門掛兩個糯米圓,希望父親看見,來和她見面。父女倆最終有沒有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