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材料製古風頭飾 女子「變廢為寶」傳承中國文化

編輯︰紀小婷
撰文︰戴路雨

  3,000粒堅果殼做黃金盔甲68個鋁罐仿制苗族頭飾耗時2個月仿制《霸王別姬》中虞姬的如意冠……所有常人想不到的創意,在手工匠人雁鴻手裏全都成了真;經過她一雙巧手,廢棄材料成為國風首飾上的花朵、絲線甚至圖騰。一針一線,一敲一擊,是這位80後女子對中國文化的展現和傳承。

 

棄醫從藝成國風KOL 傳承中國文化 

  1989年出生的雁鴻並非學藝術出身,在從事手工創作之前,她學了5年醫護,在醫院工作過兩年。雖在醫學道路上已積累7年經驗,但雁鴻明白自己志不在此。辭職後,她成為一名自由化妝師,而每次見到古裝劇里好看的頭飾,就忍不住自己親手製作的衝動。

手工達人雁鴻用廢棄材料製作出飽含中國文化的古風飾品,在網上備受關注。(圖片來源:雁鴻@微博)

  雁鴻的第一件作品是仿製熱門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的絨花飾品,她用機器絨條模仿真花的效果,作品發布到網上後意外收獲眾多好評。劇中的南京絨花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一般用蠶絲絨製作,可以同時保有光澤度和彈性。雁鴻這樣的「另闢蹊徑」,成本就低廉得多。

  延伸閱讀:古裝劇裏的中國文化遺產 《延禧攻略》掀「南京絨花」熱潮

古裝劇集《延禧攻略》頭飾上的南京絨花,屬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雁鴻從中獲得靈感,開啟了自己的古裝頭飾復原之路。(圖片來源:雁鴻@微博)

  為復刻電視劇中的頭飾,雁鴻經常一個片段反覆琢磨幾十遍,在沒有見到實物的情況下,也能還原出七八成。

  在另一部古裝劇集《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中,女主角明蘭婚嫁鳳冠剛剛在劇中「上線」,雁鴻就在影片網站Bilibili上傳了製作全過程,引起許多粉絲的關注。

  她回憶在電視劇播出前看到了海報和數秒的預告片,「放大後反覆揣摩,用什麽材料、多少花片,再自己去設計」,僅用兩、三天,就仿製出了鳳冠。

左圖為《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中女主角明蘭出嫁時的裝扮;右圖為雁鴻仿製的頭飾。(圖片來源:雁鴻@微博)

變廢為寶傳揚中國文化 簡易材料製中國風精美首飾 

  雁鴻制作頭飾、飾品的材料,大多都並不那麽「金光閃閃」,親戚家閒置的銅絲、鋁絲,毛線團,用來填充的紙巾……雁鴻正是用這些簡單的材料,做出了高度還原的精美頭飾。

古風頭飾的製作原本成本不低,但雁鴻發揮創意,將鋁罐等廢棄材料變成一件件精美的首飾。(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除了復原作品,雁鴻注入最多心血的,是她自行設計的原創系列,包括中國神話古籍《山海經》中的西王母,神話人物精衛,以三星堆青銅神樹、莫高窟壁畫等為靈感創作的頭飾和妝容,精美程度令人歎為觀止。

  延伸閱讀神獸出沒注意!光繪攝影重塑中國文化記憶

要製作繁複的中國風首飾,往往需要非常精細的手工和無限的耐心,圖為雁鴻的工具鉗。(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今,雁鴻不再是單單展示頭飾的制作過程,還在影片中增加了自己對傳統服飾、技藝的介紹,她說自己熱愛、且願意學習傳統文化。今年5月,她在社交網絡上透露,已經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倪成玉拜師,將跟隨老師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銀花絲的製作工藝。

熱愛中國文化的雁鴻,除了從熱門劇集中收集靈感,更復原不少中國神話古籍中的人物和神獸。圖為《山海經》中的神獸嬰勺。(圖片來源:雁鴻@微博)

  「現在的計劃,第一步肯定是先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紮實,跟着師傅努力地先把花絲鑲嵌做出來;第二步就是結合我們的傳統工藝,給大家帶來更多的作品」。從手工達人到手藝匠人,雁鴻繼續走在突破自我界限、傳承中國文化的路上。

  延伸閱讀:【KOL時代】專訪自得琴社:當中國古琴遇上哆啦A夢

新興行業|「生活需要精心整理」 收納師成熱門職業

14年還原400多套漢服 「裝束復原」展現中華文化之美

受楊利偉啟發 港生逐夢航天見證「天地對話」

「改變世界不是大話」 90後「山二代」鄉村義教10年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茱萸插頭上,以禦初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為何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