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周公

  平常我們說去睡覺、作夢或打瞌睡,會說成「夢周公」或「去見周公」,例如我們會說:「時間不早了,我先去找周公(睡覺)。」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是誰最先說呢?為甚麼不是找孔子、老子,而是找周公呢?周公又是誰?

  「夢周公」一詞原出於《論語.述而》篇的記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意思是,孔子說︰「我已很衰老,我也很久不再夢見周公了。」孔子是十分敬重周公的,孔子認為周公是儒家精神的典範,周朝初期的仁政也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終身倡導周公的禮樂制度。孔子對周公的尊崇與敬重,讓他「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經常夢到周公。後來人們就以「夢周公」來表示對先賢的懷念。

  周公又是何許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周公曾輔助武王滅商,封於魯。周武王駕崩後,周公輔佐成王治國,他東征平定了管蔡之亂,又一舉消滅參與叛亂的五十餘小國,從此奠基東南。後來,周公制禮作樂,創立了不少典章制度,因而國家安定,對周王朝的建立及鞏固有很大的貢獻。周公的許多事迹,都能作為後人的榜樣,所以孔子對他是推崇備至的。

結髮夫妻

  中國古代一男一女首次結婚,便成為「結髮夫妻」,原來男女雙方洞房的一晚,真的會把各自頭髮剪下來結成一起,象徵永結同心,白頭到老。二人攜手組成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可以隨意丟棄的,所以不論男女,都會把頭髮留長。

  當男子到二十歲的時候,就要舉行冠禮,也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稱為「結髮」,所以「結髮」本來就是古人成人禮的部分形式。女子方面,則是在十五歲左右舉行笄禮。笄,也就是簪子。在古代,無論男女只要舉行了成人禮,就意味着到了成年...

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這話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同出一轍,意思就是空前絕後,無人能出其右,具褒義,但有時候也用作諷刺之用。

  此話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們所行之令,並非我要自負,實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竟可算得千古獨步。」

  以中國歷史人物來看,武則天是唐朝的女皇帝,也是中國歷代唯一的女皇帝,即使清末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大權在握,但亦沒有稱帝,因此武則天稱帝,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人在做 天在看

  當我們看見一些不公義的事情,但又無力扭轉結果的時候,我們總會說「人在做,天在看」,意思是人們現在做的壞事,上天都已看在眼裏,只是等待時機給予報應,因為此話的歇後語是「舉頭三尺有神明」。

  由遠古至今,很多人都相信有鬼神、報應之說。因此一個人所作的一言一行,必須對得住天地良心,才能做到「平心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既然一切事情由神明所掌握,所以最終也會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善惡皆報。

  在《三國演義》中,有人問諸葛孔明已經五次北伐魏國失敗,為何仍...

識時務者為俊傑

  若被人批評「不識時務」或「不識抬舉」,即表示某人不識趣,不懂看時勢做人,因此「識時務者為俊傑」就成了世故、見風使舵者的說法,某程度上也帶有一點貶意,然而,這話原意並非如此。

  例如某部門新主管喜歡別人稱讚他衣著入時,同事紛紛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喜歡他的衣著也要讚賞一番…」有形勢所迫而順應潮流的需要。

  這話實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臥龍及鳳雛分別指諸...

相關標籤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廣東俗語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形容詞原來有一個典故的。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醒世恆言》:「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偏偏遇上連日下雨,夜晚還下個不停;此外,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風,令航行變得更慢。真是禍不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