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6/11/2020
1997年,尚未成名的當代中國建築師王澍回母校東南大學參加校慶典禮。
「你這個人變化很大。你一點兒也不酷啦 !」一位老師對王澍說。
「我原來怎樣?」他問。
「原來啊,你在東南的時候,每次當你從走廊走過來,我們都感覺不是一個人走過來,而是一把刀走過來,那把刀是帶着寒風的,大家會不自覺地避開。」
昔日的他,年少輕狂,曾當着老師面口出狂言:「如果說當代中國的建築師,那也只有一個半。半個是我導師,一個就是我。」
出類拔萃的當代中國建築師
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大概是對王澍最貼切的形容。直至遇上她──陸文宇,一個使他蛻去狂妄、邁向成功的女人。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我的妻子就是我的導師,這是很誠懇的,就是她在關鍵時候會點化我。」
陸文宇是王澍初戀,是他在東南大學的師妹,王澍的一切日程,都由她安排。王澍不會用電腦,收發電子郵件等跟電腦相關的事,全由陸文宇包辦;王澍不會駕車,接載出入都由她代勞。她是他的賢內助,他的靈魂伴侶。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遍地黃金,很多中國建築師乘機遇發大財,王澍卻躊躇不前,選擇隱退。那幾年,他完全不看建築的書,閒時跟工匠學藝,更多時是曬太陽、看遠山、想事情,套用他的話就是「無所事事」。在他最落泊的歲月,是陸文宇打工養活他。
「是她成就了我。她是我的導師,在没有遇到她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我是出家當和尚的命。」
以自然手法融薈在當代中國建築藝術
1997年,王澍聽到自然和傳統的呼喚復出,與陸文宇成立「業餘建築工作室」,夫妻亦師亦友,攜手把王澍從隱退生活累積、從傳統文化繼承的意念實踐,創作出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寧波歷史博物館等歷久不衰的愛情結晶,被喻為當代中國建築界「新鄉土主義」的代表作。
中國建築傳承了古老的「瓦爿牆」,牆身由拆卸村莊回收的舊磚瓦拼砌,環保、堅固、富歷史感。王澍說,象山校區剛落成時,陸文宇站在建築物前對他說:「別人不喜歡很難的,因為它有很溫暖的東西讓你感覺到你會愛上它。」聽到這番話,王澎就意識到妻子對他的影響真的很大。
「正是妻子對我的改變,讓我變得溫潤平和了。我寫碩士論文時已經與我妻子認識。她對我的影響深遠而又無形,其實到今天為止,我當年的那種勁兒還埋藏在很深的地方,但是你能感受到它的外面已經很親和和圓潤,不那麼危險、不那麼生硬了。但它真正的那種力量並沒有喪失,反倒多了很濕潤、溫暖的東西。」
2012年,王澍成為中國第一個獲頒「建築界諾貝爾」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師。別人找他訪問,他每次重申,這份榮譽是他和妻子共有的。
「也許没有我,所有的建築設計方案都不存在。但没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變成現實。」王澍不再是昔日那把帶着寒風的刀,而是一個有溫度的當代中國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