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回大地,細雨紛飛的日子又來臨了。古時有一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描寫這樣的天氣,具體是甚麼意思呢?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南宋詩僧志南的《絕句》。

  這首詩的全文是:「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描繪了早春時節的景象。

  杏花雨,指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細雨。詩句中的「沾衣欲濕」形容細雨如絲,輕輕沾在衣裳上,似濕未濕,給人一種朦朧、細膩的感覺。

  楊柳風,指應楊柳花期而來的春風。詩句中的「吹面不寒」則寫出春風的溫暖和柔和,吹在臉上沒有一絲寒意。

  整句詩透過「杏花雨」和「楊柳風」的描寫,生動地展現了早春的溫柔與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紅杏出牆」大家想到甚麼?這句話原來有「春色滿園」的正面意思,又如何理解呢?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出自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這句詩字面意思是: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盛開的紅杏已經伸出牆外來了。然而,它背後蘊含更深刻的意義和豐富的象徵。

  詩人本想遊園賞春,但園門緊閉,無法進入,然而,牆外的一枝紅杏卻讓他感受到滿園的春色。「春色」指的是春天的美景,...

律回歲晚冰霜少 春到人間草木知

  春回大地,有甚麼古詩來形容此時此刻的情景呢?

  有一句話:「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出自宋代張欒的《立春偶成》。這句詩描繪了立春時節的景象,表達了春天到來的微妙變化。

  「律回」指的是陽氣回升,暗示春天的歸來。 「歲晚」是指一年將盡之時,此時冰霜逐漸減少,大地開始回溫。「春到人間」顧名思義,就是指處處瀰漫着春天的氣息;「草木知」則賦...

春宵過了春燈滅 剩下燕京燕九節

  正月十九日稱為「燕九節」,有一句話:「春宵過了春燈滅,剩下燕京燕九節」,你聽過嗎?

  「春宵過了春燈滅,剩下燕京燕九節」這句話,出自清代戲曲作家孔尚任的《燕九竹枝詞》。這首詩是孔尚任為紀念燕九節而作,描繪了當時人們在正月十九日前往北京白雲觀參加廟會、尋求遇見神仙的情景。

  燕九節的起源與全真掌教邱處機有密切關係。北京白雲觀就是丘處機成道之地,一直是燕九節的主要慶祝場所。

  邱處機...

正月十八:十八落燈 人家啖麵

  農曆正月十八,《儀徽歲時記》有這樣的記錄:「十八落燈,人家啖麵」。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一天被稱為「落燈日」,意味着燈會結束了,繁華熱鬧的元宵節過去了,過年也正式結束了。按照習俗,人們會將各式懸掛的燈籠取下來,收好以備來年再用,這個過程就叫「落燈」。

  又有俗語說:「上燈圓子落燈麵,再吃圓子等明年。」意思是說,上燈(元宵節)時要吃湯圓,而到了落燈這一天,人們會選擇吃麵條,寓意新的...

相關標籤

君子不記小人過

  君子是古代社會中極為高尚的性格象徵,也是完美無瑕的典範,所以不會與小人一般見識。對於小人的過錯,大量的君子絕不會放於心上的。

  正如《論語》「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解作謙卑)以出之,信之成之。君子哉!」而「君子不記小人過」指君子量度寛宏,能夠忍耐,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事情,小人對自己的不好,都會忍耐和寛恕。相反,小人正是無德智修養的人,此處就凸顯了君子的高尚品格。這亦有另一說法,是「大人不記小人過」,意...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這兩句詞,是形容澄明的夜色和溫柔的細雨,更巧妙的是詩人用數字來描寫,實在有趣得很。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是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其中兩句,指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這首詞是辛棄疾居於江西省上饒時的作品,當時詩人於晚上在黃沙道上散步時作,最終寫出這篇描寫夜色和小雨的佳作。

  全首詞從字面來看很容易理解。全首是「明月別枝...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句說話曾經在80、90年代非常流行,但卻不是很多人聽過後面的一句: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原來去到今天已經有不再一樣的意思。

  這二句話出自唐·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詩中首二句,表達了詩人對已離世妻子思念之情。現代人引申為當有些人愈見多識廣時,就不會像其他人一般的孤陋寡聞、隨波逐流。

  「滄海」出自於《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至於詩中的「滄海」,指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當你見過真正的大海,對於其他「水」都不屑一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