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也會扭秧歌、轉手絹?2025蛇年春晚究竟有多少黑科技?

撰文︰晨希

  在2025蛇年央視春晚的舞台上,虛擬與現實交織,傳統與未來對話,多種先進技術融合給我們帶來了科技感藝術感滿滿的精彩節目。令人目不暇接的舞台視覺特效背後,究竟運用了什麼黑科技呢?本期我們一起來看看春晚舞台背後的科技,感受文化與科技碰撞的魅力。

春晚科技|AI大展身手 機器人扭秧歌引爆全場

  春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節目莫過於《秧bot》,機器人宇樹AI推出的機器人會扭秧歌、會轉手絹 、跟隨音樂變換隊形。高精度3D激光自主定位和導航、多智能體協同規劃等技術確保機器人動作和隊形整齊劃一。AI驅動全身運動控制技術則負責轉、拋、接手絹等精細動作。每一步、每個動作都需要精細的算法設計和無數次訓練。

  延伸閱讀:世界機械人大會開幕 仿生機械人「鄧麗君」獻唱 滑雪機械人炫技

AI機器人隊伍排列整齊,轉手絹的動作非常精準,整體效果喜感。(網上圖片)

  開場視覺秀《迎福》和現代芭蕾《伊人》使用了高精度的AI交互技術,演播廳內設置了AI視覺追蹤系統,精準識別演員佩戴的智能裝置,實時捕捉其位置和姿態數據,同步在舞台屏幕和電視畫面生成打鐵花、水波紋等特效。

視覺秀《迎福》的打鐵花效果非常逼真和壯觀。(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伊人》舞台地屏和背景大屏上的水波紋隨著舞者的動作和位置變換,靈動而柔美。(網上圖片)

春晚科技|油畫光影 空中武術 數碼技術讓舞台煥發新生

  在莫文蔚和毛不易合唱的《歲月里的花》,阿里雲通義萬相使用「圖像風格化技術」,將舞台瞬間轉化為具有逼真層次感和肌理的油畫,而「首尾幀視頻生成技術」可生成動態過渡視頻,讓畫面切換無縫銜接,進一步增強真實感。

《在歲月裏的花》通過AI繪畫創作大模型將舞台瞬間生成油畫,虛實轉換絲滑。(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由甄子丹領銜的《筆走龍蛇》武術表演運用了阿里雲通義大模型AI技術,以「天空環繞視角」進行空中多視角拍攝,呈現科幻電影的「子彈時間」畫面。「子彈時間」是北京冬奧會和巴黎奧運直播同款,運用AI技術對畫面進行3D模型重建,加上融合渲染,形成一個完整立體的3D視頻圖像,讓觀眾360°欣賞表演者的精彩動作瞬間。

《筆走龍蛇》將太極武術與書法家懷素的《自敘帖》巧妙融合。(網上圖片)
三維立體視頻所提供的「天空視角」帶來「空中環繞、時空凝結」的觀看體驗,可以欣賞到表演者在半空中的精彩動作。(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阿里雲不僅為春晚提供大模型AI技術支持,更依託強大的全球雲基礎設施,保障全球觀眾實時、高清、流暢地觀看春晚,打造身臨其境的視聽盛宴。

  延伸閱讀:自由視角+子彈時間 北京冬奧會的黑科技體驗

  延伸閱讀:AI新地標 |廣州海珠區建全國首個 AI大模型應用示範區

春晚科技|AR+XR+裸眼3D 多元視覺技術讓古建築「活」起來

  歌曲《棟樑》巧妙融合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手稿,通過數字化手段再現中國古建築的千年神韻,展現了精妙的榫卯結構,雄偉的祈年殿,以及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城風貌。技術團隊應用延展實境(XR)和虛擬製片(VP)技術擴展了舞台範圍,將觀眾席、舞台地屏、背景大屏打通。而大場景掃描重建等技術,力求分毫不差地還原古建築細節,呈現出更貼近實際的比例。獨特的創意和震撼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到古建築的美與文化內涵。

多元視覺技術讓《棟樑》歌手仿佛身處古建築之內,建築的細節紋樣清晰可見。(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裸眼3D技術分步驟展示榫卯結構,斗拱懸浮在半空中。(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如意舞步》和《方的言》都使用了擴增實境(AR)技術,洲明科技為其設計獨特的AR前景,與XR、VP、裸眼3D技術融合打造無限延展的舞台空間,為節目注入超越現實的奇幻效果。

《如意舞步》的 AR 前景部分,讓金蛇在舞台上以栩栩如生的 AR 效果翩翩起舞,瞬間點燃了春晚的熱烈氛圍。(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方的言》AR效果讓虛擬人物走到歌手身旁。(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延伸閱讀:科技遇上非遺 「活」起來的豫園燈會

 

全國兩會|機械人人工智能成「熱詞」 AI記者機械犬巡邏引關注

DeepSeek本地化 香港首個AI大模型HKGAI V1 誕生 冀年內開放使用

DeepSeek Kimi 豆包 哪個更強?盤點3大國產AI聊天工具

一文了解DeepSeek|憑甚麼挑戰OpenAI? 創辦人梁文鋒是誰?

相關標籤

「元宇宙」源自電影《雪崩》?

  近年,多家科技企業爭相投入「元宇宙」領域,這個概念風頭一時無兩。元宇宙更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的「2021年度十大網路用語」。不過元宇宙究竟是甚麼?

  元宇宙英文為「Metaverse」,它並非一種技術,而是一個概念。此概念始於1992年的美國科幻小說《雪崩》,小說中,用戶只需戴上耳機和眼鏡,就可以通過「Avatar」(虛擬化身)在一個虛擬三維世界中自由活動,而作者將這個空間稱為元宇宙。

  致力發展元宇宙科技的Facebook就曾經形容它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