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編輯︰莫利

  新中國成立75載,風雨兼程,滄桑巨變。「非凡75年」系列專題,梳理中國在科技、政經、文體、環保4大領域,經歷了怎樣的變遷、突破和發展。

  本文是科技篇第5篇文章,帶你了解75年來中國在前沿科技領域走過怎樣的不平凡歷程。

 

非凡75年|建國之初科學基礎薄弱

「中國天眼」(左上)、「中國芯」龍芯CPU(左下)、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右上)、「神威」系列超級計算機(右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兩彈一星」到核潛艇,從探究宇宙「中國天眼」,到自主設計的「中國芯」,從「天河」和「神威」系列超級計算機,到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一批世界矚目的科技成果見證中國75年來在前沿科技領域走過不平凡歷程。

  新中國誕生之初,國家百廢待興,科技基礎更是相當薄弱。

  那時候,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只有30多個,大型科研儀器設備更是幾乎沒有。人才方面,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只有600多人專門從事科研工作。

  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等一批海外專家學者紛紛回國效力,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已經達到3,000多人。

  他們當中的大部分,成為了新中國各領域科技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帶領科研人員排除萬難,創造了一系列科技奇迹。

  1958年,中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試製成功。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

  1965年,中國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成為全球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國家。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上圖);1965年中國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下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其後,一系列科技規劃、計劃相繼實施,隨着經濟發展的腳步,中國的科技實力亦逐步壯大。

非凡75年|新世紀中國科技發展再提速

  進入新世紀以後,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

  國家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23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達到3.3萬億元人民幣,是1991年的233倍,年均增長18.6%,令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家;R&D經費佔GDP比重,亦由1991年的0.72%增長到2023年的 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

  不僅投入增加,產出的量和質都同樣大幅提高。截至2024年6月,中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42.5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9件。

  中國在愈來愈多的領域,從跟跑發展到並跑、領跑。

  中國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人造太陽」、「科學」號海洋科考船、JF12激波風洞、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令科研基礎條件大為改善。

  「雪龍2」,是國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能雙向破冰的極地科考船,全球首創,帶領科研人員在極地探索的路上披荊斬棘。

非凡75年|前沿科技進步為國防提供支撑

北京「 兩彈一星」精神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前沿科技領域的進步更為國防安全提供支撐。75年來,從「小米加步槍」到「兩彈一星」,中國軍隊發展成為基本實現機械化、加快邁向信息化的強大軍隊。

  先進隱形戰鬥機和大型水面艦艇相繼服役,還有東風-17、東風-4導彈等大國重器,都體現中國迅速發展的科技水平。

  由低頭鑽研到抬頭仰望,由探索自然到保家衛國,中國科技事業始終在不斷突破的路上前行。

延伸閱讀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航天「從無到強」 躋身世界前列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交通75年 從「基本靠走」到復興號和C919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如何成為「基建狂魔」?

非凡75年·政經篇|社會民生「七個有」 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社保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