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出自元末高明的《琵琶記》。意指古人經過多年苦讀,只要一旦高中狀元,便能名成利就,無人不識。放諸現代社會,指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而取得成功,也可一舉成名。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確立於唐代,宋至清朝一直沿用,目的是選賢任能,為朝廷效力。

  要高中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

  因此一般讀書人要經過多年努力,不斷嘗試,才有機會躋身殿試。殿試一般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考中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古代讀書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

  這句話亦衍生了「十年寒窗」這成語,指的是貧窮的讀書人,在家中埋首苦讀了十年,但當他一旦高中狀元,也會由一個寂寂無名的寒士,邊位天下皆知的人。

延伸閱讀: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這二句話蘊藏着做人處事的大哲理。

  這句話意思是說,「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像做「學問」和寫「文章」一樣,非常不容易。

  當今做人處世,除了要有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外,也要有情緒智商(Emotion quotient)及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等等。很多人有足夠的智商...

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悦己者容

  意思是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士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這話出自戰國時代四大刺客之一豫讓,其背後是一個可歌可泣的復仇故事。

  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起初替范氏和中行氏做事,但並未受到重用,後來投靠晉國的智伯,得到對方的器重。

  後來韓、趙、魏三國在晉陽之戰中擊敗智伯,並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趙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殺掉,豫讓有感自己的主子被殺,於是說出了「士兵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話,並展開了一連串的復仇大計。

 ...

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兩句古語,大家都一定耳熟能詳。從字面上看,「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勝一籌,你又是否同意這說法呢?

  在務農為生的古代,可以讀書的人比例不多,目不識丁的卻大有人在。

  為了謀生,除了務農之外,很多人會學習不同的技能,如捕漁、製作食物、小買賣,甚至魔術、占卜、雜耍等,知識學習層面非常廣泛,絕對不限於書本,「行萬里路」見多識廣,認識不同類型的人,學習不同層面的技能,絕對有必要,這就可能令古人得出「讀...

「死雞撑飯蓋」有科學根據?  

  如果要形容他人知錯仍不改,在廣東話當中就有一句相當生動的俗語「死雞撑飯蓋」,到底死了的雞又是如何撑起飯蓋?

  「死雞撑飯蓋」當中的「撑」是指「支撑」。

  剛宰殺、洗淨後的雞腳關節是柔軟的,但製作過程中,當雞被煮熟時雞腳筋就會受熱收縮,隨即就會有雞腳立刻撑直的現象發生。

  撑直的雞腳很易會頂起煲蓋,讓人聯想起明明已經死了的雞,竟然還在用力頂起煲蓋的能力,仿佛還有爭扎求全一樣。

  配合以上的情況再結合語境,...

相關標籤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剃頭挑子」下一句是甚麼?

  「剃頭挑子」是從前街頭理髮匠所攜帶的「工具箱」,從清朝時出現。「剃頭挑子」有一句歇後語,大家知道嗎?

  清朝男人的髮型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梳成一條辮子,這種髮型需要專人來打理,於是「剃頭匠」就出現了。

  剃頭匠走街串巷,吆喝「剃頭嘞」,顧客便在路邊坐下理髮。

  「剃頭挑子」,就是剃頭匠的扁擔挑子,用以攜帶理髮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頭放着剃頭梳辮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頭則...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