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珠海香洲毛紡廠傳奇故事 投產典禮連外國使節都出席?

編輯︰王子傑

  珠海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短短40多年間,從落後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

  香港商人曹光彪、曹其真兩父女與香洲毛紡廠,是珠海成功的一大功臣,他們甚至被國家主席習近平稱之為「老朋友」。

改革開放|內地第一間港商投資工廠 珠海引進工業初嘗試

香洲毛紡廠在1978年11月破土動工,短短一年間就建成投產。(網上圖片)

  香洲毛紡廠是珠海市最早以補償貿易形式引進,並且是外資興建的「來料加工」企業。

  它更是中國內地第一間補償貿易企業,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赴內地投資興業的港商,也是珠海在引進工業方面最早的一次嘗試。

  香洲毛紡廠雖然規模不大,卻留下許多傳奇故事。

  首先是創辦速度非常驚人。根據資料記載,香洲毛紡廠在1978年11月破土動工,翌年1月廠房即竣工,同年5月初部分設備投入試產、11月正式投產。從動工到投產,前後僅一年時間。由此亦側面反映出,當時珠海為謀求發展,創新求變之心極為迫切。

改革開放|「國家級」投產典禮 外國使節見證歷史

1979年,曹光彪(右一)、曹其真(左二)父女出席香洲毛紡廠的開幕典禮。(網上圖片)

  香洲毛紡廠另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地方,是它的投產典禮堪比國家大型活動,有多達50多名外國使節參加。

  原來作為當時國內第一間「三來一補」企業,香洲毛紡廠的開業引起不少轟動。憶述起剪彩那天,70多歲的老廠長黃國明激動地表示,現場有多個足足有500多名客人和中外新聞記者聞訊趕來,加上數十個國家的報紙發布消息,「那個陣仗,真是聞所未聞。」

  最有趣的是,那些外交人員和外國記者對於入境珠海是「無法可依」,海關負責人索性曹其真站在關口,一個一個認人和放行,是中國的外交和入境事務上的一大「奇聞」。

改革開放|創新制度提升生產力 香洲毛紡廠「亮起來」

香洲毛紡廠以創新制度營運,造就驚人產量。(網上圖片)

  香洲毛紡廠建成後,為解決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問題,率先打破「大鍋飯」,出台「集體定額計件,超額按比例提成」的大膽創新薪酬制度。例如一些業績突出的工廠主任,每月工資能有三四百元,而當時內地一般的工資只有數十元。

  香洲毛紡廠憑著自身的反饋能力、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使生產力不斷發展及提升。1984年,全廠共生產135萬磅毛紗,超過設計能力達12.5%,實現利潤52萬元。至1984年10月,香洲毛紡廠已經全部還清國內外投資本息740萬港元、55萬元人民幣。

  通過一系列的改革,香洲毛紡廠的出勤率、設備利用率、成紗入庫合格率年年提高。

  其後為了令產品種類多元化發展,香洲毛紡廠更在1985年與湖北武漢的企業以技術諮詢服務的方式合作,利用國產設備開辦分廠,並引進新生產線。通過技術改造、設備配套一條龍,香洲毛紡廠從過去只能生產毛紗單一產品,進化成集染、紡、織於一身的現代化企業。

  香洲毛紡廠在珠海的輝煌,是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優秀樣本。珠海曾經是邊陲小鎮,這間工廠就是一個亮點,是改革開放的亮點。雖然很小,但它確實「亮起來」。

香洲毛紡廠是國家改革開放、珠海發展中的一大亮點。(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一窮二白到GDP破4000億 珠海如何從小漁村變大都市?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吞吐量億噸級提升 世界級大港青島港這樣煉成

改革開放|長途大巴原來也有「臥鋪」 曾經主流為何徹底消失?

改革開放|接通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縣城 西藏墨脫縣向世界敞開大門

改革開放|一窮二白到GDP破4000億 珠海如何從小漁村變大都市?

改革開放|吞吐量億噸級提升 世界級大港青島港這樣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