𥹉懦 (笠糯)

音: nap6 no6

意思是形容人做事過慢

  香港生活節奏急促,做事講求效率,更有「唔使急,最緊要快」的說法,令性格或做事𥹉懦的人相當感到壓力。

  「𥹉」在《廣韻》解作:「濕𣲷也」 。在《集韻》中指:「黏也」,亦有指是淹濕狀。總體而言,是又濕又黏的狀態。

  至於「懦」的解釋,較多指軟弱或怯弱,如形容某人總是提不起勇氣,為人膽小懦弱。另外,「懦」亦可解作拙和不擅,如《漢書.卷五八.兒寬傳》中:「善屬文,懦於武」,這較符合𥹉懦的意思。

  因為𥹉懦主要是形容做事慢手慢腳,速度過慢,原因可以是心不在焉,沒有集中精神,也可能因為不知道應該甚樣做才對,就如手腳被黏着一樣,表現笨笨拙拙。

相關標籤

囡囡

音︰naam4 naam4

       音︰naam4 naam4。意思是指小女孩,但粵音讀「南南」,而非「女女」。

     「轉眼間,你囡囡已經長大了不少﹗」指小女孩已經長大成人,婷婷玉立。

       囡字從女及口,本義為小女孩。囡字屬於方言字,蘇滬方言稱小女孩作囡,一般指6-9歲的小姑娘,類似我們常說的寶貝。粵語稱呼小女孩也有「囡囡」之說。粵語「囡」應與「南」、「男」等字同音。

      清.王應奎《柳南隨...

擘面

音︰maak3 min6

意思是反面,反目

  「擘面」指反面、反目成仇的意思,但「擘」字本義跟反目並不相干。

  「擘」字本義為大拇指,比喻為特別優秀的人物。《孟子·滕文公下》︰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擘」又可引伸作撥彈琴弦的指法。用拇指抬弦稱擘,引伸為彈奏。董解元《西廂記》︰「若論彈琴擘阮,前後絕倫」。擘阮,即彈琴。

   然而...

發怐愗

音:faat6 ngau6 dau6  意思是沒精打采,呆頭呆腦 。

      發怐愗並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原來早在戰國已有「怐愗」的用例。 

     「怐愗」指愚貌﹐也有愚昧及不聰明的意思。戰國時期楚國的宋玉在《楚辭.宋玉.九辯》中云:「願沉滯而不見兮,尚欲布名乎天下。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有古代四大美男之譽的他不被楚王重用,於是借悲...

驚青

音: geng1 ceng1

意思是驚慌或害怕

  「驚」從「馬」,「敬」聲,本義為馬受突然的刺激而行動失常。

  《說文》裏面有解釋:「馬駭也」。至於「驚青」也有驚慌或害怕的意思,與傳統的舞獅表演有關。

  舞獅表演時有採青的一節,象徵五穀豐收,好運生財。「青」是綁着紅包的生菜,由於「生菜」與「生財」的廣東音相近。

  在表演時,舞獅採青者的動作包括...

波羅鷄

音: bo1 lo4 gai1

意思是愛貪便宜的人

  波羅鷄同菠蘿包一樣,沒有菠蘿,皆因與菠蘿根本無關。

  波羅鷄其實沿於南海神廟的波羅誕,波羅誕的來源是祈求國泰民安、出入平安。

  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指出,紙彩雞又名波羅雞,原為廣州黃埔南海神廟祭祀的必備品。它始於宋代,清代更成為廟祭後信眾買回家的祈福物。由於波羅雞的製作是以紙、竹及羽毛等拼貼而成,...

運吉

音: wan6 gat1

意思是白撞、沒有幫襯,讓人百忙一場

  是運吉不是運桔。廣東話中的「吉」,有時用來代替「空」字,因為「空」與「兇」字同音,而後者解作不利。例如空置的舖位會說成「吉舖」,而不是空舖。

  在這個中文預言的這個基礎上,「運吉」中的「吉」有「空」,即是「沒有」的意思,特別是做生意的,客人來到只是隨便看看或問一些問題,並沒有幫襯,店內的人白忙一...

兩頭蛇

音: loeng5 tau4 se 4

意思是因應不同形勢,見風使舵兩面討好的人

  這個典故,來自於孫叔敖埋兩頭蛇的故事,此故事在中國傳統文學中,頗為有名。

  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人,在楚莊王時任百官首長的令尹。小時候,他玩耍時看見一尾兩頭蛇,並把蛇殺掉。因為他曾聽說看見兩頭蛇的人,都會死掉。於是,他怕自己很快會死去,回家後看便哭起來了。這裏就顯示出兩頭蛇的惡毒之處。但其母親見他...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正月十八:十八落燈 人家啖麵

  農曆正月十八,《儀徽歲時記》有這樣的記錄:「十八落燈,人家啖麵」。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一天被稱為「落燈日」,意味着燈會結束了,繁華熱鬧的元宵節過去了,過年也正式結束了。按照習俗,人們會將各式懸掛的燈籠取下來,收好以備來年再用,這個過程就叫「落燈」。

  又有俗語說:「上燈圓子落燈麵,再吃圓子等明年。」意思是說,上燈(元宵節)時要吃湯圓,而到了落燈這一天,人們會選擇吃麵條,寓意新的...

情人眼裏出西施

  今天是情人節,中國有一句「情人眼裏出西施」,是甚麼意思呢?

  自宋代詩話《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中就有「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裏有西施」。就是說無論長相如何,在情人眼中都如西施一樣美麗。

  不過,相傳這句話最初出自一個與愛情完全無關的故事。

  相傳在春秋時期,當時一名居住在越國都城外的樵夫秦仁,機緣巧合地在路上遇到三名正在逃亡的女子。

  三人當中有一人是四大美...

正月十六游百病 遊了百病不生病

  農曆正月十六日,民諺道:「正月十六遊百病,遊了百病不生病」,是甚麼意思呢?

  正月十六遊百病之說,在唐代民謠中便有:「正月十五看花燈,正月十六遊百病,遊了百病不生病」,是元宵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遊百病」又叫「走百病」。「走病」的參與者主要為成年女性,她們在正月十六夜間相約出遊,結伴而行,或過橋,或遊走外地,走過後便能遠離疾病,消災解難。

  清代蕭智漢所輯《月日紀古》...

正月十五鬧元宵 一鬧吃 二鬧燈 三鬧謎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就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晚上便為元宵節。在這節日,人們一般會吃湯圓、賞花燈及猜燈謎,有「一鬧吃、二鬧燈、三鬧謎」之說。

  元宵節相信是起源於漢朝。相傳在東漢初年,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把持朝政。周勃等大臣在呂后死後,剷除呂氏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據說,平息諸呂的日子適逢是正月十五日,因此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正月十四:喝亮眼湯

  農曆正月十四,被稱為「試燈日」,有「喝亮眼湯」的特色習俗,為甚麼呢?

  這一天,人們把花燈掛出來,各人亦紛紛走出家門,欣賞街上各式各樣的花燈,為元宵節作好準備,因此稱為「試燈日」。民間童謠中,便有一句「十四燈正明」。

  此外,在浙江省紹興市新昌及嵊州縣,這一天還有一個別具特色的習俗,稱為「喝亮眼湯」。

  「亮眼湯」其實是青菜麻糍湯。在新昌、嵊州,人們將麻糍切成一條條...

正月十三:燈頭日

  農曆正月十三,被稱為「燈頭日」,有「點灶燈」的民間習俗,為甚麼呢?

  「十一嘰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是中國民間的一首童謠。

  在正月十三這一天,民間有「開燈」的習俗。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在這天開始試一試點燃自己造好的燈,因此這一天也被稱為「燈頭日」。

  這一天人們還會在廚灶下點燈,即是「點灶燈」。從正月...

正月十二:搭燈棚

  農曆正月十二,中國民間傳統有「十二搭燈棚」之說,為甚麼呢?

  民間的一首童謠,記錄了這個習俗:十一嘰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當中,正月十二是人們開始搭燈棚準備元宵節燈會的日子。

  此外,這一天據說是老鼠的誕辰日,又被稱為「老鼠日」。這一天不能打老鼠,但是人們會有針對老鼠的一些習俗,例如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等...

正月十一:子婿日

  農曆正月十一,中國傳統稱為「子婿日」,有「行頭橋」的習俗,為甚麼呢?

  相傳這一天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人們在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到了初十還吃不完,到了正月十一便用來招待女婿及女兒。

  古詩中也有提到這一習俗,如平慧《正月十一日》:「歸寧之日走娘家,子君相攜敬意嘉,好客親翁開心笑,殘羹剩飯禮香茶。」

  在潮汕揭陽和普寧,正月十一晚有「行彩橋」的民俗文化活動...

初十地日:石頭節

  農曆正月初十,稱為「地日」,又稱為「石頭節」,為甚麼呢?

  民間流傳歌謠:「年初十,地生日,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娘不多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穀都生地,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人生忠孝與節義,地維賴以立,作事須求腳踏實地。」人們透過「地日」的慶祝,來表達對土地的尊敬,以求新的一年腳踏實地,五穀豐登,平安富足。

  這天,又稱為石頭節,中國民間傳統會...

初九拜天公

  農曆正月初九,又稱為「拜天公」,為甚麼呢?

  這一天,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尤其是閩南地區,有一個特別盛行且隆重的民間習俗,就是「拜天公」。

  傳說正月初九是主宰三界、統領諸神以及人間萬靈最高的神——玉皇大帝的誕辰,人們把這一天稱為「天公生」。天公就是指玉皇大帝,道教亦稱之為元始天尊。

  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古人以天為陽,以地為陰,所以用...

初八穀日

  農曆正月初八,又稱為「穀日」、「順星節」,為甚麼呢?

  正月初八為「穀日」,源於古代中國的神話傳說和民間信仰。《占書》記載:「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穀。」初八便是穀物的「生日」。據說這天若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若天陰則年歉,所以這是一個可預知一年運氣的節日。

  這一天,天子會向天祈求農...

初七人日

  農曆正月初七,又稱為「人日」,為甚麼呢?

  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源於古代中國的神話傳說和民間信仰。宋高承《紀原·天生地植·人日》引東方朔《占書》記載: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類誕生的日子。

  在古代農耕...

初六馬日: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這天有「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之習俗,是怎樣的呢?

  漢代東方朔《占書》記載,農曆新年的首八天為人類和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中國傳統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初八為穀日。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六畜,後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正月初六馬日:下...

年初五 趕五窮 迎財神  

   農曆年初五有甚麼習俗?就有「趕五窮」的習俗。

  「五窮」,又稱為「五鬼」,是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單從字面便知「五窮」是負面東西,在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送窮文》中便提及「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必須要送走。

  那麼,在年初五要做甚麼來「破五」呢?通常人們會早起床放鞭炮、打掃衛生。打掃衛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臘月三十到...

初四咁嘅樣  

  今年年初四是周六,相信部分打工仔不用上班,那當然開心。不過,一般年初四都是農曆新年長假期後第一天上班的日子,有一個廣東俗語便形容這一天打工仔的心情,你知道是甚麼嗎?

  答案就是「初四咁嘅樣」了。  

  「初四咁嘅樣」這句俗語是來自昔日周星馳主演的賀歲電影《行運一條龍》。

  電影中飾演金水的周星馳,在其中一幕問及進行收樓的老闆是長得什麼樣子,有茶餐廳伙計就說「初四咁嘅樣」。

  什麼是「初四咁嘅樣」呢?茶餐廳老闆達叔就解釋:「年初四,假又放完,錢又使晒,工又要返,...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睡到飽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重視農曆新年,更有「開個好頭」的觀念,反之也十分避忌做錯事導致流年不利的行為。

  中國民間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的說法,意思就是年初一和年初二都要早起床,到了年初三就可以不用早起,能夠好好睡個夠了。

  年初一要早起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年初一是一年之始,若懶洋洋不起床的話,未來一年都會懶洋洋,因此一定要早起。此外,年初一當日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例如祭拜祖先與神明,到了初二...

初一不出門 初二拜家門  

   大年初二,有甚麼傳統呢?民間有一個說法是「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門」

  古代人們相信,初一是一年之始,人人都是有財氣、有福氣的,如果出門的話便會令財氣外泄,未來一年便會變得貧窮,「不出門」也有保守一家平安及留住福氣的意思。

  到了年初二,大家便開始出門拜年,便有「初二拜家門」的說法。在古代,每到初二,人們都會到指定的地方拜家門。

  拜家門即是拜家譜,通過供奉袓先祈求...

爆竹一聲除舊歲 桃符萬象迎新春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象迎新春」,祝大家新年如桃花一樣絢爛,長年行好運。

  這句詩化用自北宋王安石的作品《元旦》,將春節的新景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  

  原詩為「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陣陣轟隆的爆竹聲響起,代表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他們都忙着取下...

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

  「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這句中國人過年時的俗語很多人都知,是表達希望孩子在過年前戒除懶惰的陋習,新的一年努力學習。

  這個風俗流行於廣東地區。除夕夜,家家戶戶會上燈(點燈,在客家人的習俗中,燈和丁想通,因此添燈也有添丁的意義),然後給每個小孩一隻紅雞蛋,點着一炷香,讓他提着燈籠,到街頭巷尾去邊走邊唱道: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不懶!

  過年前,大家都會進行家居大清洗,去舊迎新,添置新用品、新衣服、新鞋襪等,小...

年廿八 洗邋遢

  廣東傳統有「年廿八,洗邋遢」的習俗,也有「年廿八洗邋遢,若然不洗豈會發」的說法。每家每戶都會在這天把家裏徹底打掃一遍,甚至以碌柚葉洗澡,象徵洗去霉運,迎接富有和美好的新一年。

  為甚麼選擇年廿八這一天來洗邋遢呢?廣東話廿八與「易發」音近,所以取其「好意頭」;此外,「財不入污門」的觀念也深入民心,認爲財神不會走進不乾淨的家裏,所以趁着年廿八這一天把家裏打掃乾淨,迎接財神、迎接發財之運。

  「洗邋遢」除了潔淨房子之外,亦有除惰性、去惡習的意思。

  至於北方,則有民謠說「臘月...

年廿七 宰年雞

  農曆新年快到了,中國傳統習俗中,臘月二十七有甚麼要做呢?

  中國年謠《北京忙年歌》:「二十七,宰年雞」。

  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宰殺家禽,還要趕市集採購過年貨。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一般的說法是因為取其諧音,普通話「雞」音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雖然在二十七就把雞殺好了,但是人們不會在這天把雞吃完,而是要一直等到除夕年夜飯時才吃,這才算是...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